“北京雾霾”事件中气象传播报道框架分析——以《人民日报》和《联合报》为例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gnz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我国开始出现大范围的雾霾天气现象,使“雾霾”一词开始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2013年,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罕见的重度雾霾天气污染现象,“雾霾”和“PM2.5”这些热词一时成为了媒体和公众广泛关注的焦点。从2015年1月份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又遭受重度雾霾天气的袭击,其中,北京、南京、武汉等地成为重度受灾区。这次雾霾持续时间长、污染范围广,并逐渐演化为环境危机事件,成为显著性的社会议题,引起新一轮社会舆论。基于“雾霾”频发的天气现象,气象信息的变化也开始受到媒体广泛关注,气象传播也逐渐形成并发展。  本文通过选取内地《人民日报》,台湾《联合报》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分析,样本选取时间以2014年7月1日起,截止到2015年7月1日,共搜集到相关报纸样本153篇。从报道数量、报道主题、报道版面、消息来源、新闻体裁以及报道语气等6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进而探讨两岸媒体对气象传播中的雾霾议题是如何进行建构的,并分析两岸报道对气象传播议题报道框架设置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从而总结原因发现不足,有针对性的提出合理化建议,不断完善媒体的气象传播报道。通过对《人民日报》和《联合报》的两种报纸进行分析认为,在有关“北京雾霾”事件的报道上,两报呈现出不同的报道框架,但在某些方面也有一定的相同性。在报道数量上两者都集中于3月“两会”期间,报道主题的设置上集中于雾霾现象描述及雾霾治理举措方面,版面设置差异较大,消息来源较为多样化,新闻体裁的侧重点不同,且两报均以正面报道语气为主。本研究主要分析“北京雾霾”事件中,媒体对于气象传播报道框架的建构。同时,是基于两岸媒介的比较研究,两岸媒介在新闻事件的选取和报道上不断深化,当然,由于各自代表的立场及新闻文化的不同,在传播公共议题时也会出现差异,对这些差异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促进两岸媒体的交流和发展。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但是经济的发展在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没有给人们带来持续增加的幸福感和安稳感,社会人群中充满了焦虑的声音。社会转型期的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举,面对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毅然做出发展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这些尖端国防科学技术的战略决策。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全国26个部委、20多个省区市、1000多家单位的协同配合展开科研攻关和工程建设。毛泽东多次亲自主持会议研究讨论,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的“专门委员会”。广大工程建设者充分发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逐渐繁荣起来,网络文化是网络群体独有的文化,是他们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以及文化取向的积淀。由于互联网平等性
Web2.0时代的来临影响了媒体竞争愈演愈烈,任何媒体想在竞争中生存都必须至少做好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这两个方面。随着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电视媒体的传播渠道霸权结
本文对罗杰·夏蒂埃的书史理论进行了研究。罗杰·夏蒂埃(Roger Chartier),生于1945年,法国历史学家,重要的书史学者,其成就主要在书籍史、阅读史方面,其主要研究对象为法国大革命,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