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当代建筑领域工程项目工序繁杂、参与者多元、管理困难等特点对建筑信息模型(BIM)的价值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装配式建筑作为顺应国家建筑产业化、智能化发展政策引导的大规模工程项目,利用BIM技术对建筑全生命周期进行协同管理,实现其在工程项目中的正向设计和价值最大化是当前建筑业的最大愿景,也是行业相关政策的迫切需求。但目前在装配式建筑中的BIM研究还不完善,在应用过程中缺乏规范的实施指导和成熟的技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建筑领域工程项目工序繁杂、参与者多元、管理困难等特点对建筑信息模型(BIM)的价值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装配式建筑作为顺应国家建筑产业化、智能化发展政策引导的大规模工程项目,利用BIM技术对建筑全生命周期进行协同管理,实现其在工程项目中的正向设计和价值最大化是当前建筑业的最大愿景,也是行业相关政策的迫切需求。但目前在装配式建筑中的BIM研究还不完善,在应用过程中缺乏规范的实施指导和成熟的技术支撑,存在模型信息冗余且不完整、数据信息异构、传递效率低下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面向正向设计的装配式建筑模型视图交付方法:(1)针对现阶段实际项目中BIM技术的应用实施不规范等问题,梳理了装配式建筑BIM正向设计流程,通过对建筑装配特征和装配关系的分析,设计了简化的装配模型并基于IFC标准对其进行了实体和属性扩展,解决了IFC语义表达不完善问题,为装配式建筑正向设计过程中各专业及各阶段间的协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标准。(2)考虑对建筑全生命周期数据信息的集成管理,对装配式建筑构件进行编码,并结合本体语义体系构建了装配知识模型,通过数据的转换映射将其表达为可扩展的本体模型来解决数据异构问题,从而提高知识信息的利用率,同时利用本体知识的可视化表达——知识图谱来提高参与者对信息来源的查询和理解能力,有助于更精细化的协同管理和数据交互。(3)通过对MVD数据交换架构、构成模块和开发流程的分析,以基于IDM和MVD的数据信息集成交付作为实现BIM正向设计的抓手,针对装配式建筑领域模型视图,以本体IDM和知识图谱属性筛选实现易于机器识别的可重用概念模块,经过数据的映射和Ifc Doc工具输出完成模型视图交付。最后结合装配式建筑的多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交付需求分析了全生命周期信息交付管理流程,并以模型视图交付为中心纽带构建了正向设计信息交付管理实施模型,为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参与者的正向协同工作提供了方案指导。基于BIM和本体的正向设计装配模型能够有效的实现装配式建筑各阶段各专业的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同时也为MVD开发者提供了模型视图创建和交付的新思路,提高后续软件开发和应用的效率。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广大村镇区域也存在着提高建筑抗震安全度的迫切需求。村镇砌体房屋多数都未经过严格的设计和施工,抗地震倒塌能力较差,面临严峻的地震灾害威胁。本文通过数值模拟方法,针对村镇典型砌体结构进行了地震抗倒塌性能研究和倒塌易损性分析,揭示了结构在地震作用大变形条件下的倒塌机理和倒塌模式,获得了结构倒塌易损性曲线。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基于通用有限元软件MSC.Mar
生物高分子聚合物是一种有机聚合物,可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固化材料对松散砂土进行加固,在地基加固以及荒漠化治理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室内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两种生物高分子聚合物HG、GG及其混合物MG(HG与GG按1:1的质量比例混合)对沙漠砂力学性能的提升作用及其促生性能,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将HG、GG、MG按不同比例掺入干燥的沙漠砂,制样方式为掺粉加水法,将试样在40℃干燥环境下分
司法机关为了提升监督的有效性,很多场合依规要求社区矫正对象利用手机进行日常打卡和思想汇报,但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人机分离”、“冒名打卡”等问题,亟需在现有设备条件下,以有限的成本将人脸识别引入系统来解决此问题。然而,面向手机用户单纯的人脸识别系统极易受到人脸打印照片、电子照片或视频等非活体攻击,需结合适合的人脸活体检测技术以提升人脸识别系统的安全性。相比其他人脸活体检测实现方法,静默活体检测因识
生物质与煤的共燃烧技术是一种在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同时兼备环境效益和成本效益的燃烧技术。然而,影响该技术可行性的关键之一是生物质中碱金属含量高所带来的灰沉积、腐蚀等问题。由于生物质中相对较高的K含量(尤其是对于草本植物而言),在混合燃烧过程中,碱性物质(如KCl)可能因为高化学活性而转移到气相中,从而造成锅炉受热面积灰、结渣和腐蚀,进而导致传热能力降低,热损失增加,锅炉偏离设计工况运行,大大
随着全球能源的快速消耗,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尤其是作为能耗最高的建筑业,备受各个国家的关注。在德国率先推出被动房这个概念后,许多国家也开始引进被动房。被动房建筑不受楼栋类型的限制。研究被动房的各方面性能,倡导被动房这种节能建筑概念,不仅是推动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契机,同时对于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的被动房装配整体式发泡混凝土剪力墙,是把高强度高热
传统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由于柱失效引起的连续倒塌行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然而,从材料层次出发,通过提高筋材的力学性能来增强结构倒塌抗力的研究还较少。钢-纤维复合筋(Steel-FRP composite bar,简称SFCB)由外包纤维和内芯钢筋组成,最鲜明的特点是具有稳定可控的二次刚度(屈服后刚度)。因此,本文用SFCB替换RC框架梁中普通钢筋,基于拆除构件法,对SFCB增强混凝土结构的
在大尺度复杂作业环境下,基于三维激光扫描仪的传统测绘建图方法存在耗时长、缺乏区域语义信息等问题。本文针对结构复杂、场景跨度大、存在光线变化的作业环境,研究了融合相机和激光雷达传感器的移动式分段扫描建图系统,设计了一种基于场景识别的区域语义学习方法,并开发了稠密建图和点云语义标注功能应用软件。首先针对常规地图缺少高质量地图数据的问题,通过相机和激光雷达的联合标定与数据融合,使得图像的色彩信息能够融入
近年来,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无人机被广泛应用到军事,工业和民用等领域,无人机航拍目标识别与跟踪也成为研究热点。由于航拍图像中场景复杂、目标尺度不一,还存在光照变化、遮挡干扰和相机抖动等问题,航拍图像中目标识别和跟踪变得更加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无人机航拍图像目标识别与跟踪进行了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首先,对YOLOv4检测模型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特征融合的航拍图像实时检测模型,
钢结构凭借其轻质高强、造型美观、装配化程度高等优点,在建筑结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我国钢结构行业发展迅猛。大跨空间结构、高层与超高层建筑、装配式建筑等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结构安全问题。结构设计的不合理、构件的老化锈蚀损伤、火灾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以及结构进行改扩建引起的荷载变化等都会给构件和结构带来重大安全问题。因此,对承载力不足的构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