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无临床大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层,选择性别、BMI匹配的正常对照组实施运动负荷试验,根据血液学指标和心电、血压变化,结合问卷,对患者的运动耐受力和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选取符合WHO1999年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年龄35-70岁,体重指数21-34kg/m2,糖尿病病程<10年的患者75例,性别、BMI匹配的正常对照者68例。通过B超测定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将糖尿病患者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IMT>1.3mm或有斑块)44例和非动脉粥样硬化组(IMT≤1.3mm)31例。所有受试者进行运动负荷试验,并根据结果分为运动负荷试验阳性组和阴性组。监测运动中心电指标变化。空腹和运动前、后进行血液相关指标检测。结果:①糖尿病组年龄高于对照组,性别和BMI无差异。糖尿病组总活动量明显减少。②糖尿病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组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运动负荷试验阳性组与阴性组的一般情况及血糖、血脂无差异。③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最大心率(141.85±8.25次/分钟vs.159.08±16.43次/分钟)、动用心率(60.57±12.96次/分钟vs.80.77±22.88次/分钟)、储备心率(82.79±11.92次/分钟vs.93.89±11.69次/分钟)均较低(P<0.001);运动中最高收缩压低(161.40±23.20mmHg vs.173.36±20.59 mmHg,P=0.02),变化幅度小(38.51±23.23mmHg vs. 52.06±24.48mmHg,P=0.001);运动后3分钟的收缩压明显降低(139.77±19.26mmHg vs.150.64±20.02 mmHg,P=0.004),而舒张压明显增高(80.16±9.74mmHg vs.75.60±13.42mmHg,P=0.032).④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运动前后CRP水平明显增高,基线白细胞总数、运动前后MDA明显降低(P<0.001)。⑤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运动中最高心率明显低于非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40.09±8.32次/分钟vs.144.29±7.62次/分钟,P=0.025),而运动前后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P<0.05)。⑥糖尿病患者中有10例为运动负荷试验阳性。与阴性组比较,阳性组运动后3分钟收缩压(151.90±19.03mmHg vs.137.88±18.74mmHg,P=0.031).舒张压变化(9.1 OmmHg vs.2.72mmHg,P=0.039).心率(151.9±19.03次/分钟vs.136.85±19.59次/分钟,P=0.026)及运动前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运动能力较正常个体有所下降。无临床大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动脉粥样硬化阶段即易出现运动中血压、心率调节能力的下降。储备心率低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危险信号。运动后休息3分钟收缩压仍大于150mmHg的患者存在运动中的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而小于140mmHg则提示运动相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