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生命哲学蕴含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yuyan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治·艾略特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性小说家,《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她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虽然评论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理论分析该小说,但是极少数学者从小说人物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进行解读。以亨利?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与唯物辩证法变化发展的观点作为理论基础分析乔治?艾略特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两类人物形象所体现的哲学意蕴。第一类人物形象以汤姆与麦吉为代表,而迪安先生和鲍勃属于第二类。汤姆与麦吉悲剧的产生有相似的原因,在于他们两人纷纷生活在过去的阴影之中,并且试图重返辉煌的过去。然而,他们悲剧命运的产生仍有不同之处。汤姆固执而盲目地重返过去的意愿使他的行为被生命冲动的向下趋势支配着。随着现代工业的崛起,汤姆生活在一个迅速变化的世界里,但由于他的价值观以及自卑情结的产生,他仍然深深迷恋儿时自耕农时代的价值观。为了能够重回过去,他埋藏真正的自我,把一切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去,导致了他产生了精神病症。他的这种试图重返过去的行为使他盲目地拒绝进步的社会变化,抱残守缺,拒绝融入到新的社会中去,最终使他成为新时代的局外人。对麦吉来说,由于父亲破产后情感基础以及经济基础的坍塌,她童年的生活方式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但是她仍然眷恋它。但事实上,麦吉真正的童年生活并不像她心中所想的那样美好。但是在另一方面,麦吉也渴望一种新的更加美好的生活。她其实有两次机会开始新生活:分别为嫁给她的童年旧友菲利普?威根姆,以及嫁给她的爱人斯蒂芬?盖斯特。然而麦吉最终选择放弃这两次机会,其中麦吉的伊拉克特拉情结是使她离开斯蒂芬?盖斯特的主要原因。由于麦吉对童年生活方式的眷恋以及她的伊拉克特拉情结,她的生命冲动的向下趋势最终占据上风地位,使她无法变化,最终导致她同样选择重回过去。总之,汤姆与麦吉违反了柏格森的绵延概念,他们没有认识到生命的本质就是变化,他们不属于柏格森概念中的的“真正的人”。相比之下,迪安先生和鲍勃一生的成功主要归因于他们对社会变化的适应性。迪安先生不仅能够理解变化的必然性,更重要的是他能积极地使自己以适应变化。对鲍勃来说,生活是一连串的变化。他不像汤姆那样迷恋逝去的过去,更重要的是他能迅速地意识到社会变化的意义所在并且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变化。迪安先生和鲍勃才是柏格森生命哲学中的“真正的人”。故事以汤姆与麦吉葬身于滚滚的弗洛斯洪水中为结尾,这一情节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洪水象征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它集毁灭与重建于一身。洪水冲走了兄妹俩过时的思想,但同时为他们新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机会,从而能够使他们获得重生。因此,人不能只是生活在过去之中,更不用说试图逆转时间,人应该做的是接受并适应新的变化。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以阿尔及利亚著名作家艾赫拉姆·穆斯苔阿妮米的小说三部曲《肉体的记忆》、《感官的紊乱》和《床笫的过客》为研究对象,探析作家笔下后殖民时代阿尔及利亚社会所面临的
本文主要是针对叙事学中的隐含作者概念,运用叙事学理论中不可靠叙述、思维风格、视角转换和文体学理论中多重象征意义、障眼法来分析美国自然主义小说中的两部小说文本《嘉
作为CATALOG在2014年重磅引入的设计师小众潮流品牌,Vinti Andrews绝对是颠覆性的造型选择!品牌是设计师Vinti Tan以及Paul Andrews联名打造的设计师先锋服饰品牌。2001年Vin
质检中心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立足大局,服务主业,认真开展以“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为主要内容的“四好”基层领导班子创建活动,为巩固保持共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媒介越来越多样化,如何在众多报刊中脱颖而出,迅速吸引读者的注意,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同时,在快节奏和信息爆炸的社会中,读者也希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我非常珍惜自己的无形资产,而且要努力使其增值。”这是我一个朋友最近对我说的一句交心的话。我觉得这话说得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是经济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制衣的关键即为构造。迪奥先生曾梦想成为一名建筑师,即使最后成为了一名时装设计师,他在设计服装时也一直将它们视作具有严密结构的织物“大厦”。其唯一的地基就是女性身体
“森林沙漠学派”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诞生于苏丹的诗歌流派,被认为是苏丹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现代化流派之一。其特点是将文化认同的理念融入到诗歌创作中,因而也被称为“文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