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乡义务教育非均等化的存在不仅有悖公平,而且也影响效率,最终会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只有保障城乡义务教育供给的均等化,让城乡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他们在生存和发展方面机会的公平和公正。位于中部地区的农业大省安徽目前尽管在义务教育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依然面临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城乡义务教育的非均等化。2000年4月,安徽省在全国率先进行农村税费改革。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后所带来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安徽省各级政府和部门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行对于安徽省城乡义务教育的均等化起到了怎样的效果?目前安徽省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从根本上进一步促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等化?本文将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全文的研究内容共分为六章。各章主要内容简述如下:第一章为引言,首先介绍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论文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二章为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的理论基础介绍和相关的基本概念界定,主要阐述了公共产品理论、财政分权理论和统筹城乡发展理论,较为清晰地界定了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以及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的概念内涵。第三章主要通过大量的政策法规和数据图表,回顾了安徽省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的概况。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安徽省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在管理体制、经费保障水平、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依然面临着在诸多方面进一步改善的问题。第四章则针对安徽省城乡义务教育的非均等化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是对使用到的数据、指标及分析工具进行详细地说明和介绍,然后借助excel测算了2000-2006年安徽省城乡间义务教育经费的泰尔指数值,对其数值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三点实证结论:(1)在2000-2006年间,安徽省城乡间生均义务教育经费收支的非均等化程度在不断缩小;(2)在2000-2006年间,安徽省城乡间生均预算内义务教育经费的非均等化程度要明显小于城乡间生均义务教育经费的非均等化程度;(3)在2000-2006年间,安徽省城乡间普通初中教育的非均等化程度要大于普通小学教育的非均等化程度。第五章从引起安徽省城乡义务教育非均等化现象深层次的制度原因入手,具体剖析了我国城乡义务教育非均等化现象形成的三大制度原因,并有针对性地从长远、治本的角度提出了促进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的政策建议,即健全义务教育的财政分权体制,完善义务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最后一章是结束语,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也是对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前景展望。论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的创新。关于义务教育的研究,大多数学者是从全国、区域、省域、县域或仅从农村的视角来研究义务教育非均等化的发展现状、形成原因和解决对策。从某一个省的角度将城市和农村结合起来进行定量研究城乡义务教育非均等化的文献相对不足。因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泰尔指数这一测度工具对安徽省城乡义务教育的均等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