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脉学源于大陆,亦有自己的特色之处。尤其是民间脉法,在继承古脉、传统脉学的基础上,往往有所发挥。其中戴君强氏的提出的月经周期中尺部生理脉与病理脉,在台湾具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戴氏尺部生理、病理脉法,将之运用于妇科肿瘤的研究,以验证其科学性和适用性。研究一戴氏月经生理脉研究。[目的]:通过脉象仪获得相关脉图参数,以验证戴氏月经周期生理脉的客观性。[方法]:采用汪氏脉波仪(Wang’s sphygmometer)对48例健康女性受试者双侧关尺两部脉象之脉图参数进行记录,观察P波振幅(h1,mm)、降中峡与主波高度比(h4/h1)、D波(h5,mm)、主波上1/3宽度与脉波周期之比值(W3/T)、脉图总面积(AT)及两部参数差值在月经周期中的变化。[结果]:月经周期中,月经结束关部h1、AT值明显高于尺部(P<0.01),排卵期次之(P<0.05),月经期稍高于尺部(P>0.05)。三期各项脉图参数比较发现,h1、AT、h5值在月经周期中呈月经期>排卵期>月经结束的过程;W3/T、H4/h1则呈月经结束>排卵期>月经期的过程。对受试者三期关尺两部脉图参数差值的比较表明,脉图参数中,h1、AT差值在月经结束期最大,排卵期次之,月经期最小。三者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排卵期与月经结束相比P<0.01;月经期与月经结束期相比P<0.05)。[结论]:48例健康受试者在月经周期过程中,相关脉图参数存在一个变化的过程。h1以及A在月经周期过程中变化较为显著,呈现出月经期>排卵期>月经结束后的变化过程。而h1以及AT在关尺两部的差值,则呈现月经结束后>排卵期>月经期的过程;脉象则根据排卵期—月经期—月经结束而呈弦滑—滑脉—弦脉而变化的过程。研究二戴氏月经病理脉研究。[目的]:通过对卵巢囊肿患者脉图参数的观察,验证戴氏月经病理脉用于妇科肿瘤诊断的可行性与适用性。[方法]:对65例卵巢囊肿患者中月经周期者47例作为研究对象,用采用汪氏脉波仪观察月经周期中关尺两部脉图参数(h1、h4/h1、w3/T/t、AT)的变化;并将47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气滞血瘀组、痰湿阻滞组、阳虚寒凝组、阴虚血瘀组,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观察各组患者在月经末期脉图参数差值的变化。[结果]:47例卵巢囊肿患者月经周期正常者,在排卵期、月经期、月经结束三期过程中,关部h1、AT、值均高于尺部,其中排卵期与月经末期表现较为明显(P<0.0 5,P<0.0 1)。三期关部、尺部h 1、AT、h5亦呈月经结束期>排卵期>月经期趋势(h1只有在尺部月经期部高于月经结束。AT、h5在三期相比则有统计学差异)。而关尺部之W3/T、H4/h1则呈月经结束>排卵期>月经期趋势,但其中只有月经期与月经结束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囊肿患者在月经周期中关尺两部脉图参数差值比较显示:患者双侧关尺两部h1、AT差值,均呈月经结束期>排卵期>月经期(P<0.05,P<0.01)趋势。月经结束后不同中医证型关尺两部差值的比较显示,气滞血瘀型及痰湿阻滞组患者患侧h1、AT差值显著小于对侧(P<0.01),而阳虚寒凝型及阴虚血瘀型患者患侧之h1、AT差值虽然小于对侧,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组相比,气滞血瘀型、痰湿阻滞型患者患侧h1、AT差值小于健康组,具有显著差异(P<0.01)。阳虚寒凝组与阴虚血瘀组患者患侧、对侧h1、AT差值均则大于正常组(P<0.01)。表明月经结束后尺部充盈度与关部的差异,以气滞血瘀及痰湿阻滞型为主,而阳虚寒凝及阴虚血瘀型患者并不显著。[结论]:通过对47例月经周期正常的卵巢囊肿患者月经周期中脉图参数的研究,我们发现患侧尺部充盈度在月经周期过程中,月经期>排卵期>月经结束的过程仍然存在。但与对侧相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也就是说,要通过患侧与对侧尺部充盈度的对比赖判断囊肿情况,虽然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在统计学上却无意义。通过患者不同中医证候在月经结束后关尺两部脉图参数差值的分析,发现患侧与对侧尺部充盈度的比较,以气滞血瘀型及痰湿阻滞型为主阳虚寒凝型及阴虚血瘀型并不显著。因此,戴氏尺部脉诊应用于妇科肿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应当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更能体现出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