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事技巧看《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深层反讽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pid199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奥斯汀(1775-1817)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在她的《曼斯菲尔德庄园》中,19世纪的道德观在这部作品中得以最大程度的展现。但是,随着奥斯汀对道德的看重,她在该小说中对上层阶级的讽刺和不满也越发体现。本论文主要聚焦于此论点,以文本中的三个代表性事件和人物分析为线索,深入揭示作者对上层阶级的尖刻讽刺。女主人公范尼·普莱斯的成长经历实际上就是她实现自我阶级颠覆的过程,这通过作者的叙事技巧得以巧妙呈现。其中的三个代表性事件通过人物话语的灵活运用,形成了对上层人物的尖刻反讽。家庭戏剧表演事件是对伯特伦姊妹的强烈反讽,这种反讽主要通过人物的直接话语得以体现。而范尼拒绝了绅士亨利的求婚则是对庄园主人托马斯男爵的有力反讽。与这些上层人物不同,对范尼的描述主要运用自由间接引语,这在她与托马斯爵士正面交锋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伯特伦姐妹的私奔事件则暴露了玛丽高贵的外表下丑恶的真面目。在这些上流人物的丑态彻底暴露以后,范尼最终成为庄园的女主人完全不费吹灰之力。另一个重要叙事技巧在文本中也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即人物聚焦。范尼的阶级颠覆与伯特伦姐妹、诺里斯夫人呈置换关系。文本中出现了大量对这四个人物的聚焦。玛利亚把婚姻视作交易;茱莉亚在遇到亨利以后则“随时准备”产生爱情。比起两姐妹的无知,诺里斯夫人只关心鸡毛蒜皮的视角则更加荒谬。然而,范尼的聚焦与她们都大相径庭。她是一个真正的“局外人”。然而,她无形成为了整个故事的权威观察者。通过范尼的观察,她看到了上流社会的人们种种的丑恶表现。正是范尼这种看透事件实质的洞察力,形成了她自己独有的道德观。最终,范尼与伯特伦姐妹地位颠倒,阶级置换:范尼成为曼斯菲尔德庄园的真正女主人,而伯特伦姐妹,诺里斯夫人被驱逐出庄园。本文中讨论的最后一个叙事技巧就是隐含作者的巧妙设置。姐妹情谊是奥斯汀小说的显著特征,而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似乎被弱化了,仅只言片语描述了范尼和苏珊的相处。然而,这实际上是隐含作者的精心布局,通过普莱斯姐妹仅仅几个月的相处所建立起来的姐妹情谊与从小一起长大的伯特伦姐妹形成无形对比。这两对姐妹呈完全相反的态势,是一条隐含作者的精心安排的暗线。最后苏珊和范尼一起入驻庄园,在伯特伦姐妹被驱逐之后,普莱斯姐妹实质上取代了她们的地位。奥斯汀生活在摄政时代,她对上流社会挥霍奢侈的生活方式并不赞同。虽然女主人公遭到负面评价,但奥斯汀对范尼却十分偏爱。实际上,正是奥斯汀与隐含作者,以及她的叙述者联合起来保护了范尼,以免让她成为反讽对象。而范尼最终完成了她的阶级颠覆也是事先精心安排所实现。
其他文献
在翻译研究历史上,译者的主体地位长期被忽视。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打开了新的视野,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只重视语言功能转换的局限性。人们开始用更立体
词汇为语言教与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同时在一语和二语习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发展,英语心理词汇在词汇性质、词汇表征和词汇组织模式等方面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