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心理词汇联想模式对比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c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汇为语言教与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同时在一语和二语习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发展,英语心理词汇在词汇性质、词汇表征和词汇组织模式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研究旨在分析讨论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掌握心理词汇的差异,分析不同水平学习者的心理词汇发展模式,以此来更好地了解二语心理词汇。研究对象是来自非英语专业的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以及英语专业的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弗兰西斯.高尔顿首创,后来又由冯特进一步完善的词汇联想测试用来探讨研究对象心理词汇的不同反应类型。由韦舍的五分类词汇知识量表发展而来的词汇深度测试用来评估受试者的词汇知识。  通过对数据的定量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1)英语专业的学生产出的语义反应比非语义反应多。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非语义反应所占比例较大,并且随着知识的增长,语义反应和非语义反应的差距逐步缩小;2)每一个受试者的词汇知识都会影响心理词汇的反应。随着词汇深度的增加,语义反应也增加。二语学习者词汇量越大,产出的语义反应越多;3)无论是对具体词汇还是抽象词汇,英语专业的学生产出的语义反应都比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动词,名词和形容词这三类词产生的语义反应和非语义反应相同,而英语专业的学生产出的语义反应比非语义反应稍多。英语专业学生的语义反应的具体和抽象的词的比例高于非英语专业学生。四组受试者中,高频词均产生更多的语义反应;4)从语言和非语言的因素来看,对词义的理解不准确,对心理词汇缺乏语义理解,忽视了中西文化背景的作用等都是二语心理词汇语义反应不足的原因。  从本研究可以得出,只有把心理词汇纳入到目标语的概念系统中,语义概念才可以逐渐习得。此外,随着词汇广度和深度的发展,学习策略应逐渐从与词汇形式相关的认知策略转移到以语义为中心的认知策略。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在翻译研究历史上,译者的主体地位长期被忽视。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打开了新的视野,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只重视语言功能转换的局限性。人们开始用更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