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水禽疫病并没有因为规模化程度的提高而降低,并且多种病原继发或并发使得细菌病病情更加复杂,加之部分地区药物敏感性监测、综合性防治措施和流行病学数据尚不完善,因而造成抗生素药物的乱用和滥用,在生产养殖中给水禽细菌病的预防和控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快速检测江苏地区水禽源的4种重要病原菌,根据大肠杆菌F1菌毛A亚基基因(fimA)与P菌毛C亚基基因(papC)、鸭疫里默氏杆菌外膜蛋白(OmpA)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水禽疫病并没有因为规模化程度的提高而降低,并且多种病原继发或并发使得细菌病病情更加复杂,加之部分地区药物敏感性监测、综合性防治措施和流行病学数据尚不完善,因而造成抗生素药物的乱用和滥用,在生产养殖中给水禽细菌病的预防和控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快速检测江苏地区水禽源的4种重要病原菌,根据大肠杆菌F1菌毛A亚基基因(fimA)与P菌毛C亚基基因(papC)、鸭疫里默氏杆菌外膜蛋白(OmpA)基因(ompA)、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溶血素基因(hlyA)、沙门氏菌肠毒素基因(stn),合成5对引物,建立了快速检测的PCR方法。于2017~2019年采集江苏10个地级市水禽规模养殖场的768份样品,其中包括临床健康肛拭子样品510份,临床发病水禽组织样品258份。运用PCR方法对4种水禽重要病原菌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江苏地区水禽样品大肠杆菌F1菌毛基因与P菌毛基因的平均检出率分别为74.21%(570/768)和0.78%(6/768),沙门氏菌平均检出率为5.60%(43/768),鸭疫里默氏杆菌平均检出率为2.73%(21/768),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平均检出率为7.42%(57/768)。表明江苏地区水禽细菌性疾病中大肠杆菌的发病率最高,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感染也不容忽视,该结果为水禽源细菌病的防控提供一定参考数据。大肠杆菌在水禽细菌病中极为重要,因此为了揭示大肠杆菌各个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对以上检出大肠杆菌阳性的355份肛拭子样品和213份组织样品,运用PCR方法检测其中所含有的大肠杆菌主要毒力因子的基因(温度敏感性血凝素基因Tsh、溶血素E基因hlyE)和大肠杆菌毒力岛基因(ETT2毒力岛ECs3703和ECs3737基因、HPI毒力岛irp2基因和LEE毒力岛eaeA基因)。通过大肠杆菌的分离纯化和鉴定,从肛拭子样品获得342株大肠杆菌,共有12种毒力基因组合,表型分别为F1+(217株),F1+ETT2+(56株),F1+HlyE+(3 株),ETT2+HPI+(15 株),F1+ETT2+HPI+(13 株),F1+HPI+Tsh+(1 株),F1+ETT2+HPI+Tsh+(7 株),F1+E-TT2+LEE+Tsh+(8 株),F1+P+ETT2+Tsh+(2 株),F1+ETT2+LEE+Tsh+HlyE+(3 株),ETT2+(6株),F1+HPI+(11株),从临床发病组织样品共获得206株大肠杆菌,共有13种毒力基因组合,分别为 F1+(13 株),F1+ETT2+(39 株),F1+HlyE+(2 株),F1+E-TT2+HPI+(100 株),F1+HPI+Tsh+(7 株),F1+ETT-2+HPI+Tsh+(7 株),F1+ETT2+LEE+Tsh+(5株),F1+P+ETT2+Tsh+(4 株)F1+ETT2+LEE+Tsh+HlyE+(3 株),ETT2+Tsh+(2 株),Tsh+(7 株),ETT2+HPI+(4株),通过比较发现临床健康水禽和发病水禽分离株的基因组合共有15种,上面前10种基因组合是相同的,但比率不同,临床健康水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肛拭子分离株中仅单一基因F1+菌株高达63.45%,其次是F1+ETT2+占比16.37%,而发病水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组织分离株中占比率最高的基因组合为F1+ETT2+HPI+占比率高达48.54%,其次为 F1+ETT2+占比 1 8.93%。为分析水禽源大肠杆菌的药物敏感性,选取13种抗生素对以上地区获得的大肠杆菌进行药敏实验。结果显示,总体上临床健康与发病水禽源分离株对13种药物的敏感度差异不大,超过70%以上的水禽大肠杆菌分离株对强力霉素和四环素耐药,超过70%以上的水禽大肠杆菌分离株对磷霉素、多黏菌素B敏感。进一步分析发现,99.7%大肠杆菌分离株为多重耐药,最常见的耐药组合为强力霉素+四环素+新霉素+复方新诺明,不同地区、不同养殖场对药物的敏感度呈现一定的差异,但对强力霉素、四环素的耐药性具有普遍性。为了研究带有不同毒力因子的大肠杆菌的致病性差异,将分离已知毒力因子的大肠杆菌(F1+菌株、F1+ETT2+菌株和F1+ETT2+HPI+菌株)各一株,分别测定其对一周龄雏鸭的半数致死量(LD50),结果表明,毒力基因为F1+ETT2+HPI+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株毒力最强(LD50 为 2.88×108 CFU/0.5 mL),其次是F1+ETT2+菌株(LD50 为 6.92×108 CFU/0.5 mL),F1+菌株毒力相对最弱(LD50为4.28×109 CFU/0.5mL),测定结果表明,水禽源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强弱与其所含的毒力基因数量呈正相关,其含有的毒力基因越多,毒力就相对越强。
其他文献
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从Web 1.0时代的单向信息创建平台发展成为Web 2.0时代的交互性网络平台。近年来,在线社交网络(Online Social Networks,OSN)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使用OSN。OSN的使用产生了大量用户行为,对这些用户行为特征的挖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用户的行为习惯以及兴趣偏好等。在经济领域中,OSN普遍被个体投资者使用,投资类OSN已经成
氯乙烯(VCM)是合成聚氯乙烯(PVC)的原料。国内以乙炔氢氯化法制备氯乙烯,采用氯化汞为催化剂。由于汞资源日益枯竭、使用汞严重污染环境等问题,科研工作者开始研发替换氯化汞的环保型无汞催化剂。研究初期以Au为代表的贵金属催化剂为主,其在催化初期拥有良好的转化率、选择性和稳定性但由于成本过高难以用于实际生产。无汞非贵金属催化剂已被研究多年,其中以对三组分催化剂的研究为主。经实验证明三组分催化剂寿命短
从遥感影像中自动提取重要的地理信息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道路作为地理信息的关键要素,在各行各业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道路信息的自动提取技术能够极大的降低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是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一直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国产高分遥感卫星为道路信息提取提供了高质量的数据源,从高分遥感影像中自动提取路网信息是一项意义重大又富有挑战的课题。本论文在深入研究了道路的几何与拓扑特征基础上,利用深度学习强大的泛
随着城市化进程及科学技术发展,工业建筑已从单一化工业厂房发展为多元化、城市设计化、高技术化的工业综合体,其专业性高,结构复杂,运营维护管理存在许多难以突破的阻碍,缺乏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性及系统性,信息化水平不高,这些问题导致了工业建筑运维管理水平止步不前。而BIM技术经过国内外的推进和发展,在建筑全寿命周期种得以应用,但在建筑的后期运营维护阶段整体应用性较低。而工业建筑将BIM技术引用到工业建筑的运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各种社会化网络纷纷出现。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大众获取、传播信息的主要方式,通过网络平台,人们可以更加方便的获取信息,交流自己的想法,进而表达自己的情感。人们由原来被动的接收信息变为现在信息的主动创造者,不但增加了人们的参与意识,而且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海量的多元信息,涉及多个领域,存在着巨大地潜在价值。国内外学者已开始利用这些信息,通过对其进行分析,来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与决策。股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性乳酸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肝癌SMMC-7721和HepG2细胞分别予以不同浓度(0、2.5、5.0和10.0 mmol/L)的中性乳酸处理后(以0 mmol/L处理组为对照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肝癌细胞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
苯嘧磺草胺属于嘧啶二酮类除草剂(通用名:Saflufenacil,CAS登录号:372137-35-4),它最初是BASF在德国开发的药物。苯嘧磺草胺能够用于种植各种农业经济作物,如谷物,玉米,棉花,水稻,高粱,大豆和果树,也能有效防控一些阔叶杂草生长,尤其是一些抗药性强的禾本科杂草,还有对磷酸盐和乙酰乳酸合成酶抑制剂产生抗性的杂草。它是一种原卟啉原氧化酶(PPO)抑制剂。绿色新型除草剂三唑酰草胺
目的:1.探索听力筛查联合耳聋基因筛查在儿童早期听能/言语发育监测的临床意义;2.探索川东北地区儿童听力健康管理模式。方法:通过听力-言语-基因联合的检查方式监测儿童早期听能/言语发育规律。受试者为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09月出生和(或)进行听力筛查与诊断的婴幼儿。1.A组:为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出生且自愿接受听力筛查与耳聋基因联合筛查的新生儿189名。B组:随机收集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
近年来,深度学习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了机器视觉任务中存在的许多困难,通过深度学习方法得到的预测结果具有更好的鲁棒性和泛化性。针对车道线图像成像过程易受到的噪声干扰和图像透视关系问题,设计了一种适合于车道线检测使用的图像预处理方法。首先,通过消失点位置提取道路图像的感兴趣区域,去除与道路无关的图像区域;其次,通过图像滤波器,滤去由于相机成像中易造成的噪声;最后,把车道线图像逆透视变换为俯视图,以消除图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型制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不同机制文化下形成的建筑是属于当地人为了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变化而建造的居住足印,是有血有肉、各有特色、具有人文精神的独特个体。保护不千篇一律建筑的人文内涵是人类居住环境文化建设的必要途径,应当探索地域特有的生存认知方式、生态意识以及民族精神情感。本论文主要探讨目前尚未被人熟知与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