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发展水平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是一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持久动力。中国城镇化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一系列的成就,但就总体的质量而言还存在许多问题。也正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党和政府仍应将工作的核心和关键放在城镇化建设上。根据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来看,高速度的城镇化发展的确带来了经济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贫苦落后的状况,但伴随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破坏现象也极其的严重,这已经越来越影响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雾霾天数不断增加,水资源严重短缺,土地资源盲目开发等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同时这也将严重影响我国的国际地位。而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能够保障我们的生产生活,对促进招商引资,发展特色旅游等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状况来看,我们很容易发现,环境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软影响力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对这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大量的研究事实一致表明任何违背自然规律,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城镇化发展都为此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党和国家正是基于以上的现实要求和时代背景,提出了在全国积极响应建设新型的城镇化的重要指示,并明确提出了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一些列重要举措。中共十八大也再次明确阐释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这就是中国城镇化发展要坚持中国特色即不能照搬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城镇化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摒弃过去盲目发展大中城市,忽略发展小城镇的不协调发展模式,促进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融合,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共同推进。培养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城市管理人才,增强城市的综合管理能力,不断推动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的合理优化。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我们要抛弃以往只追求速度不要求质量的片面城镇化发展路线。深入分析以往学者对生态环境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生态环境问题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出发,而专门针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相对较少。农民文化素质的落后及农村自身社会环境的弊端不利于形成自觉保护环境的氛围,而国家又缺乏专门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同时乡村机构组织的建设不完善,缺乏执行环境保护的部门和人才,所以政府需要加强对农村的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多的事实已经表明,这种“重城市,轻农村”的环保策略,已经严重影响了整个生态环境的平衡。任何试图想通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来改善整体生态环境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纵观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城镇化在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因为破坏生态环境所导致的损失也是相当惨重的:资源、能源的短缺已无法有吸引力吸引那些拥有先进技术的乡镇企业进行投资,土地资源的占用使传统农业无法适应现代绿色农业的发展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水平有了新的需要,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很难再像之前一样仅依靠土地一种资源所获得的收入来满足。所以,当前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农村经济,必须时刻注意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逐步建立完善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研究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不仅能够改善农村的生活状况,更是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同时加强对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理论研究能够为建设新型城镇化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方向。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如何?已经出现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如果现在不解决未来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我们的制度建设存在哪些弊端?这些都应该成为当下我们研究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重中之重。本文的撰写也正是基于以上几点考虑所做的。在绪论部分对研究的意义背景以及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综述。综合了大量国内外文献分析后结合城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关的国内外理论,如,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山水城市论、生态伦理学理论等,先从农村城镇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切入点,对农村现有的农业、工业污染问题进行归类:水资源不足,土地资源随意开发破坏,以及农村自然景观破坏。并对这些现存问题从农村自身、城市发展、制度保障以及人类自身等几个方面进行原因剖析,在第4章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引入韩国新村运动、日本造村运动、以及美国的规模化农业发展在应对城镇化进程中同样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归纳总结,最后运用综合归纳法总结出解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保护农村良好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如:改善减少农村的生产、生活污染,控制城市污染向农村蔓延,实现村庄空间布局的合理化,积极推进就地城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