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为表彰既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又能长期从事基础课教学工作,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授,进而推动教授上讲台,确保高校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来,从而扭转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于2003年,设立了“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每三年评出100位获奖者予以表彰。2007年1月,教育部将教学名师评选纳入“质量工程”,并将原来的每三年评选一次调整为一年一次。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评选对于新时期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自2003年启动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活动以来,前五次评选共有205位“985”大学教师获此殊荣,本文以这205位获奖者为样本展开研究。笔者分别选取地域分布、学科分布、年龄分布、教龄分布、性别比例、最高学历、学术职称、行政职务、发表论文、海外经历等十个指标,对“985”大学20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群体特征的现状做统计、描述、归纳、阐述。并根据调查结果,从六个方面对“985”大学国家级教学名师群体特征的现状做了成因分析。笔者认为评选制度不完善是造成获奖教师地域分布不均衡、学术职称结构单一的直接原因;名师成长规律与学科发展的交互制约作用是造成获奖教师年龄大、教龄长、学科分布不均衡的根本原因;社会因素与个人因素的共同作用是导致获奖教师性别比例失衡的主要原因;高校行政化为教学名师选拔的行政化提供了客观条件;高层次学历及丰富的学术经历是教学名师取得高水平教学成就的根本基础;对科研的重视是教学名师保持教学内容先进性的重要保证。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了应加大对女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积极营造良好的名师成长环境,在选拔过程中应兼顾地域平衡、学科平衡,兼顾讲师和副教授,深入推进大学去行政化改革,鼓励获奖教师坚持一线教学,重视对教学名师教育教学经验的推广与传播等建议。本研究用到的资料除有特殊标注外,主要来源于“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网站、教学名师所在高校的网站,部分来源于中国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