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目前人工关节置换术已成为治疗终末期关节疾患、改善恢复关节功能的最有效方法之一。随着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总数的不断增加,术后假体周围感染(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病人的总量也在逐渐增加,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感染是PJI的治疗难题。目前二期翻修手术联合万古霉素被认为是假体周围MRSA感染治疗的金标准,即便如此,术后仍然有感染复发的可能,而导致感染复发的罪魁祸首就是细菌生物膜(biofilm,BF)。当细菌粘附于物体表面时,细菌能通过分泌粘多糖等物质使彼此聚集在一起,并进一步增殖扩散,最终形成具有屏障作用的生物膜。生物膜的屏障作用有效的阻碍了抗菌药物对膜深层细菌的杀灭作用,在临床中,由于生物膜对细菌的保护作用,导致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假体周围一旦发生生物膜的感染,抗菌药物很难杀灭致病菌。如果不能彻底消除生物膜,感染的复发将不可避免,因此,生物膜消除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微生物能够产生D-型氨基酸,这类氨基酸对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具有分散作用,其中又以D-酪氨酸对细菌生物膜分散作用最强,因此研究对MRSA及其生物膜有消除的方法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目的:观察D-酪氨酸(D-tyrosine)联合万古霉素对体外培养MRSA及其生物膜的消除作用,旨在为PJI的临床治疗提供可行性依据。方法:1.收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临床MRSA菌株,微孔板法建立体外生物膜模型,通过结晶紫染色半定量法筛选出产膜能力最强的菌株,该菌株即为实验菌株。2.通过导片法建立体外MRSA生物膜模型,将实验分为四组,分别为空白组,D-酪氨酸组,万古霉素组,联合组(D-酪氨酸+万古霉素),每组干预1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后分别用结晶紫及荧光染色,分别在高倍镜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下观察不同组MRSA及其生物膜的变化情况。结果:1.通过微孔板及结晶紫染色法筛选出编号为2913的MRSA菌株产膜能力最强。2.万古霉素组、D-酪氨酸组、联合组中的细菌密度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其中以D-酪氨酸组及联合组减少明显,且每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下显示,12小时内万古霉素组及联合组中死菌比例会随着时间增加而增加,其中以联合组增加更明显,且联合组与万古霉素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小时后万古霉素组死菌比例无明显变化,联合组死菌比例进一步增加。结论:1.D-酪氨酸对体外培养MRSA生物膜具有分散作用;2.D-酪氨酸联合万古霉素对生物膜中的MRSA具有更好的消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