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我国非寿险市场需求及其市场结构。我国自1979年恢复保险业务以来,非寿险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而且,在经济领域还存在着许多刺激非寿险业发展的有利因素,预示着我国非寿险市场的发展潜力是非常巨大的。但是,我国目前的非寿险市场结构是一种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其表现在于:非寿险供给主体数量少且分散;非寿险产品差别化特征不明显;新企业的进入和老企业的退出存在着壁垒障碍;缺乏非寿险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等。而这种市场结构严重抑制了目前非寿险市场的有效需求,阻碍了非寿险业的发展。因此,在非寿险市场的发展中,对非寿险市场的有效需求或短期潜力需求、有效供给以及市场态势进行分析,全面把握市场需求规模、构成和其他特征,正确认识非寿险市场结构,选择能够满足非寿险市场需求的市场结构模式,同时为企业经营决策、政府有效监管提供科学的依据,进而为保险业的健康发展服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也是政策研究和理论研究不可或缺的。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主要从非寿险市场需求的角度来探讨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非寿险市场结构来促进非寿险业的发展,刺激非寿险市场需求。本文从保险需求概述和影响非寿险需求的一般因素出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非寿险市场需求现状、市场潜力进行分析与比较。其次,对造成我国非寿险业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存在着明显的保险压制现象,从而造成我国非寿险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与有效供给不足同时并存的不均衡发展状态,因此从保险压制到保险深化,必须建立开放竞争模式的市场结构。然后,通过对我国非寿险市场结构从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进入与退出壁垒、规模经济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说明我国目前的非寿险业是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最后得出结论:由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模式与我国非寿险业不相适应,因此建立垄断竞争模式的市场结构是我国非寿险市场的必然选择。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共七章。<WP=3>前两章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保险需求含义与经济特性以及影响非寿险需求的主要因素。第三章至第五章是本文的第二部分,主要内容是对我国非寿险市场需求现状、潜力及原因进行分析。第六章和第七章构成本文的第三部分,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我国目前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进行分析,说明建立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是我国非寿险市场的必然选择。各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简要介绍了保险需求的界定与衡量和保险需求的经济特性及现实启示。研究保险需求,可将其分解为自然需求和有效需求。保险自然需求是基于风险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对保险保障的本能需要,而保险有效需求即是指有货币购买能力的需求。本文分析中所说的保险需求,若未专门指明均是指保险有效需求。对保险需求的衡量主要分为:单一个体的保险需求衡量;社会的保险需求的总量衡量;保险发展水平的衡量。本文主要通过保险密度、保险深度和保费收入情况对我国非寿险市场需求进行衡量。保险需求具有以下经济特性:保险商品属于准生活必需品而非奢侈品,属于标准品而非劣等品;保险商品没有互补品,但有替代品;保险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的绝对值不太大;各个不同收入阶层的保险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有差别;不同富裕程度的国家的保险倾向和保险需求的收入弹性有差别。从而可以得到启示:单纯依靠降低保险价格并不能有效地促进保险需求的增加;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必将导致保险需求的不断增加;判断一国保险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应考虑该国的保险倾向应有数值与实有数值之间的偏差有多大,以偏离度的大小来作为判断的标准。第二章是对影响非寿险需求的因素进行分析。影响非寿险需求的因素有两个方面,即不受个别非寿险需求者控制的外因和非寿险购买者能够施加一定影响的内因。内因主要包括:文化传统及风险意识、收入水平、保险消费者的偏好、历史因素和经营方式。外因主要包括:强制保险因素、保险价格、保险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保险市场结构、其他商品的价格、法律环境、经济体制、科技因素、社会环境的稳定<WP=4>和公民的民事权利自由。第三章是对我国非寿险市场需求现状进行分析,并进行国际比较。通过分析与比较,发现我国非寿险市场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保持了一种正相关的关系,但近几年来相对寿险业务增长缓慢,市场开发度较低,有效需求不足,主要表现在:非寿险业务增长率连续四年明显低于整个保险业务增长率;非寿险业务增长率连续六年低于GDP增长率;非寿险深度连续六年呈下降趋势;非寿险业务发展速度连续五年低于寿险业务增长速度。我国非寿险市场需求水平不仅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就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些都预示着我国非寿险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第四章是我国非寿险市场需求潜力分析。该章主要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的增长、保险市场的开放和保险需求结构的变化这几个促进非寿险业发展的潜在有利因素分析了我国非寿险业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一、经济体制改革使企业内部风险转移到企业外部,由社会保险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