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重建内侧髌股韧带与手术开放式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髌骨脱位的临床效果比较分析,探讨更有优越性,更值得提倡的手术方法。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7月,唐山市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60例创伤性膝髌骨脱位(dislocation of patellar,DP)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重建内侧髌股韧带组(A组)和手术开放式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髌骨脱位组(B组)。采用美国史塞克公司和施乐辉公司生产的关节镜操作系统。A组:共30例30膝,其中男11例、女19例;左膝14例,右膝16例,年龄为14~36岁,平均年龄24.1岁。其中首次治疗的14膝,经保守治疗后复发性脱位16例。B组:共30例30膝,其中男23例、女7例;左膝21例,右膝9例,年龄为21~46岁,平均年龄34.4岁。其中首次治疗的14膝,经保守治疗后复发性脱位16例。所有病例均得到了随访,按照Lysholm和Kujala评分标准进行了术后膝关节功能评价,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手术前后疼痛、功能、主动前屈角度、前屈肌力等UCLA各项进行配对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采取ɑ=0.05。结果对所有的患者进行连续的随访,随访的时间平均为15.5个月。术后其恢复正常水平的运动强度的平均时间为4.5个月(3~6个月)。关节功能评分:A组的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69.4±3.9提高为随访时的93.30±3.1,P<0.05;Kujala评分由术前的63.4±4.4提高为术后随访时的94.46±3.6,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的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66.7±1.4提高为随访时的92.17±5.3;Kujala评分由术前的63.9±2.8提高为术后随访时的95.57±2.6,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A、B两组的Lysholm评分和Kujala评分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也就是说,无论是A组还是B组,手术前后的膝关节功能评分是相同的,而且两组的疗效之优良率均在93%左右(P<0.05)。外侧髌股角与髌骨外移度测量:A组的外侧髌股角由术前的2.7±2.3°提高为随访时的8.1±3.3°,P<0.05;髌骨外移度由术前的0.9±0.6cm减少为术后随访时的-1.3±1.1cm,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的外侧髌股角由术前的2.1±1.8°提高为随访时的9.05±4.3°,P<0.05;髌骨外移度由术前的1.2±0.8cm减少为术后随访时的-1.7±0.6cm,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两组的疗效比较却无统计学意义(P<0.05)。也就是说,无论是A组还是B组,手术后的外侧髌股角和髌骨外移度都较术前得到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纠正,但两组却无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重建内侧髌股韧带与手术开放式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髌骨脱位相比较,二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并发症、再脱位等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者较后者更具有优越性:1内侧髌股韧带重建前,通过关节镜检查可以预先直接、动态地观察到髌股关节的对合关系、运动轨迹,有助于髌骨不稳定的诊断及分型。2根据髌骨不稳定的诊断及分型指导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及预测手术成功的可能性。3通过小的切口可以同时进行股外侧肌挛缩、粘连松解手术。4可以在判明有无合并其他膝关节内损伤或病变,如半月板撕裂、韧带损伤、滑膜皱襞、滑膜炎、剥脱性骨软骨炎、游离体等病变的同时作相应的处理。5损伤小,对膝关节干扰轻,术后疼痛及应激性损伤小、康复治疗开始时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