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明确规定后注浆技术的施工工艺及承载力计算公式,越来越多的桩基工程采用这种施工工艺,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实际工程,总结了西北黄土地区高承载力短桩、高承载力嵌岩桩的施工工艺。
工程桩施工完成后,经检测单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采用后钻孔补强注浆是一项提高灌注桩极限承载力的有效工法,该工法成本低,效果好。由于该工法是一项新工艺,目前还没有一套合适的承载力预测方法。本文根据工程实例,采用改进的双曲线模型对静荷载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对采取后钻孔补强注浆的灌注桩极限承载力进行预测拟合。应用改进的双曲线模型得到承载力提高系数,通过与规范中普通后注浆公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得出灌注桩后钻孔补强注浆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可作为工程实践的参考。
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MARC对实际工程进行模拟分析,得出桩底土压力的变化与桩顶荷载大小密切相关:距离桩端平面越近,不同荷载作用下的桩底土压力变化越复杂,土压力剧烈变化的范围也越来越大;随深度的增加,桩底的土压力减小且变化趋于平缓,土压力剧烈变化范围也越来越小。桩体模量对桩的承载能力影响较大,因而在施工时,应采取措施严格控制桩体的质量。桩周土体的模量对桩的极限承载能力影响相对较小,桩端土模量对桩的极限承载能力影响相对较大,可通过后注浆来弥补。水泥土模量对承载力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