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酮酸脱氢酶系测活方法的比较研究与创新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utny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丙酮酸脱氢酶系或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PDHc)是催化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代谢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的一种酶系。丙酮酸脱氢酶活性的测定在丙酮酸脱氢酶系的性质、基因克隆、分离、纯化、鉴定及相关研究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研究丙酮酸脱氢酶系的结构与性质、分离、纯化及鉴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于研究与丙酮酸的代谢异常有关的疾病,以酮酸脱氢酶系为靶标的除草剂和杀菌剂的筛选与开发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已有报导的丙酮酸脱氢酶系活性测定方法几乎都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发展起来的。根据使用的手段可分为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和分光光度法。同位素标记法主要用于粗酶液,是基于14C丙酮酸经过E1(PDH)的催化作用转CO2,可以通过测定14C标记的CO2生成量来决定E1酶的活性。分光光度法有测定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活性的还原型辅酶Ⅰ法、碘硝基四唑紫法,测定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中E1酶活性的2,6-二氯吲哚酚法和铁氰化钾法。同位素标记法是采用动态的测量,没有分光光度法便利,同时它还用到一种相对不稳定的放射性物质,易造成环境污染。所以本研究重点放在对测定该酶的分光光度法的研究上,通过采用同一种测活方法测定不同来源的丙酮酸脱氢酶的酶活性,或者用不同的测活方法测定同一种丙酮酸脱氢酶的酶活性等实验手段,对常用的几种分光光度法的灵敏度,干扰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性的研究,同时也开创性的发明了一种新的测活方法。研究发现:常用测定丙酮酸脱氢酶活性的方法中:铁氰化钾法的灵敏度极低;2,6-二氯吲哚酚法灵敏度较高,但易受到疏基保护剂的影响。测定还原型辅酶Ⅰ(NADH)形成速率的标准分光光度法常被用于纯化的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活性的测定,这种方法由于易受到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反应产物的副反馈抑制而受到限制,且试剂价格昂贵。1981年Hinman LM等人报道了一种在粗的均质液中测定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活性的分光光度计法方法,此方法被用于测定粗的均质液和线粒体制备后的丙酮酸脱氢酶酶活性的测定。经过本研究发现:本应该与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中三个酶的共同产物NADH反应的碘硝基四唑紫,不仅能与NADH反应,它同时也能与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中第一个酶丙酮酸脱氢酶(E1)的产物直接发生作用;这种方法也易受到疏基保护剂的影响,所以这种方法测定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可靠性值得进一步商榷。由于现有的方法在测定丙酮酸脱氢酶系活性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所以本研究在对丙酮酸脱氢酶系的测活方法系统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经济有效的测活方法。该方法的原理是基于偶连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中E1的产物对噻唑蓝(MTT)的还原,使最大吸收峰从420nm(黄色)左右红移到570nm(蓝色)左右。噻唑蓝的作用是作为电子受体。结果显示:这种方法所用的试剂比较经济,灵敏度比2,6-DCPIP法和铁氰化钾法高,同时它稳定性好,克服了2,6-DCPIP法易受疏基保护剂影响,不利于测定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中E1的活性的缺点,它既适用于纯化的PDH也适用于来自线粒体的提取后的PDHc中的PDH(E1),也适用于一定在粗酶液。
其他文献
哈氏噬纤维菌(Cytophaga hutchinsonii)是一类广泛分布的降解纤维素细菌,由于其能独特的高效降解结晶纤维素而被美国能源部列入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计划,并于2005年完成了全基因组
中国的油画,如果从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将西方油画技巧带到中国宫廷开始算起,已有400年的历史。其实,早在唐代,西方绘画已经传到中国,其中主要以基督教洋教士带来的圣像画为主,功用限于宗教传播。时至明末清初,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随耶稣会进入中国,将西画引入封建宫廷,使上层社会在兴趣上对西画有所接受。这一时期,不过是西方油画对中国上层社会的“启蒙时代”。  直至“五四”前夕,陈独秀与美术家吕提出的“美术革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前所未见的巨大变化,自行车从风光的“三大件”之一变为了共享时代完成“最后一千米”的普通交通工具,手机从炫富的“大哥大”变为了人手一台的生活必需品,甚至最常见的现金都变得鲜少露面,电子支付已经覆盖了从银行到菜市场的每一个角落。变化、巨变、沧海桑田,几乎都难以形容我们对这40年的感慨,此刻,如果我们展望40年后的未来,恐怕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或许我们可以想象一下5
期刊
百萨偃麦草(Thinopyruw bessarabicum Love,2n = 2x = 14,JJ or EbEb)是小麦改良的重要基因资源。为转移和利用百萨偃麦草优良基因,前期研究通过细胞学鉴定曾选育出一批普通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升,这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就以一些身边的“日用品”为路标,一起领略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新换代的“三大件”  我们经常会从老人们记忆的光影中追溯不同时代的印记,而“结婚三大件”绝对是经典的谈资。从20世纪70年代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到8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再到90年代的空调、电脑、录像机,“结婚三大件”的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