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鱼自闭症相关基因chd8表达缺陷模型构建及BPA暴露后相关行为学分析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ymoon0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终生的神经发育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早发性的社交、运动和认知障碍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根据诊断标准,2012年的统计报道全球ASD的患病率已达到1%-2.6%,且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染色质域解旋酶DNA结合蛋白8(Chd8)是SNF2家族ATP依赖的染色质重塑蛋白,位于14q11.2区域,并与β-catenin结合发挥其在染色质重构中的功能。在对ASD相关基因进行外显子测序等分析发现,chd8基因与ASD具有高相关性,被确认为ASD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chd8异常导致的ASD患者的表型特征为头部增大、前额突出、尖下巴等。目前关于自闭症的致病机理尚未明确,而ASD高风险基因chd8的致病机理仍然有待深入探究。除了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如药物、环境污染物等)的作用也不容小觑,虽然已有啮齿类动物自闭症模型建立,但实验周期长,成本高,很难实现对增加自闭症风险的环境污染物等的高通量筛查。而斑马鱼个体小、繁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等优势,以及斑马鱼大脑在神经结构和功能上与人类大脑病理特征具有相似性,因此建立经济有效的chd8突变自闭症动物模型将对其研究产生推动作用,为探究自闭症致病机制、临床药物的开发以及环境污染物对自闭症的风险评价提供了便捷。
  研究方法:本研究从三个部分探讨:第一部分为chd8突变斑马鱼自闭症模型的构建。通过在线基因靶点预测网站选择设计chd8基因靶点,然后目标序列片段的体外合成;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通过显微注射方法将目标基因gRNA导入斑马鱼胚胎中,结合高通量熔解曲线法(HRM)和DNA测序对斑马鱼注射胚胎进行3代突变体筛选,最终筛选出chd8纯合突变斑马鱼。第二部分是对构建成功的chd8突变斑马鱼进行发育、神经行为学以及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进行评价;发育指标主要对突变体斑马鱼的胚胎孵化率、畸形率、死亡率以及体长、头部大小进行统计;在行为学方面以强致自闭症化合物VPA作为阳性对照,对突变体斑马鱼运动行为和社会行为进行检测。最后AO染色对突变体斑马鱼头部和尾部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凋亡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的检测。第三部分是将chd8突变斑马鱼暴露于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BPA,探究环境污染物协同自闭症高风险基因对自闭症发生风险的环境毒理学评价。
  研究结果:通过DNA测序等技术手段,在筛选至F1代斑马鱼时发现chd8-gRNA1注射组突变效率较低,最终保留chd8-gRNA2注射组斑马鱼后代,经过3代筛选后成功建立缺失4个碱基的纯合体斑马鱼。对突变斑马鱼的发育情况进行分析,发现chd8突变对斑马鱼胚胎的孵化(48hpf、60hpf、72hpf)、畸形和死亡(5dpf)无明显影响;通过测量发育至5dpf斑马鱼的体长、眼间距以及头部软骨发育指标(ID、CCL和LJL),结果显示chd8突变对斑马鱼的体长无影响,但斑马鱼头部软骨发育指标比对照组减小,表明chd8突变导致斑马鱼头部变小。而神经行为学检测结果发现,chd8突变降低了斑马鱼(5dpf)在闪光刺激时的反应能力;增加了斑马鱼(5dpf)的运动活力;在10dpf黑白区域探索实验中,突变斑马鱼比对照组斑马鱼更喜欢待在黑暗区域;11dpf的鱼群聚集实验结果显示,chd8突变导致斑马鱼鱼群聚集能力降低;在12dpf的镜面实验中,突变体斑马鱼对镜面内的影像接触次数减少,显示出冷漠态度。对突变体斑马鱼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chd8突变导致24hpf斑马鱼头部区域细胞凋亡显著增多,在转录水平上,增加了凋亡相关基因Bcl-2相关X蛋白(Bcl-2associated X,bax)和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3,caspase3)mRNA的表达。BPA暴露chd8表达缺陷突变体斑马鱼组与未暴露突变体组相比,减少了黑白区域探索实验中在白光区域的滞留时间;增加了集群实验中NND和IID;减少了镜面反应实验中与镜面的接触次数和待在镜面区域的时间。
  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靶向敲除chd8基因,成功构建了chd8表达缺陷突变体斑马鱼;构建的chd8表达缺陷突变体斑马鱼头部发育异常,运动行为学显示chd8突变降低了斑马鱼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社会行为学显示chd8突变体斑马鱼出现焦虑、反应能力迟缓、社交互动减少,这些行为特征验证了该突变体作为自闭症动物模型的行为学基础。BPA协同chd8缺陷增加了斑马鱼自闭症发生风险,表明chd8突变斑马鱼模型在毒理学中的适用性。
其他文献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种文化,在初中科学课堂上构建"体验、感悟"型教学文化,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生兴趣等方面进行课堂教学文化的建设,这对于培养初中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为实现学科育人价值打开了一扇大门。  关键词:课堂文化;体验;感悟型课堂氛围;初中科学学科课堂文化的构建和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048-03
期刊
研究目的:马兜铃酸(AAs)广泛存在于多种中草药材中,可直接通过饮用中草药进入人体,而且含有AAs的植物还可以污染周围土壤与地下水。目前对AAs的研究包括肾毒性、致癌性或心血管毒性,鲜有对AAs对生物体能造成神经毒性的报道,但有临床报道中发现AAs在临床上有过会引起视神经损害的案例,但对AAs的神经毒性作用机制尚未有研究。模式生物斑马鱼在神经发育、神经行为、细胞凋亡、免疫荧光上的研究技术非常成熟,在神经毒性研究中具有优势,所以本课题选用斑马鱼研究AAs的神经毒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可用于评价AAs药物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的水环境污染规模和水平都在持续扩大。在诸多环境污染物中,重金属污染由于其高毒性、污染持久性、难降解而成为破坏环境平衡和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污染物。河道底泥是自然水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金属污染物在水环境的重要载体。当下,处理污染底泥最常见的方式是将污染底泥疏浚简单处理后再利用,但往往由于处理不当而造成二次污染。本研究旨在研究以河道疏浚底泥为原材料,通过热解方式实现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的钝化。本研究基于对河道底泥的重金属污染治理和资源化利用,以实地采集的河
目的:
  苯是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污染物,苯的血液毒性主要来自其活化代谢产物,如1,4-苯醌(1,4-BQ)。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1,4-BQ可诱导细胞内活性氧(ROS)升高、胞内酸化、线粒体功能紊乱、细胞自噬,甚至细胞凋亡。
  外泌体是几乎所有细胞分泌的包含了复杂RNA和蛋白质的脂质双层膜小膜泡(30~150nm),其在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截至目前,还未见苯及其代谢产物与外泌体的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旨在观察1,4-BQ能否对HL-60细胞外泌体释放特征产生影响,探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在环境中普遍存在,且具致癌风险的污染物。PAHs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入食物链,因此,食品中多环芳烃的痕量分析技术开发至关重要。本文建立了基于双阳性离子液体(DILs)和金属有机骨架(MOFs)两种新型材料的微萃取技术,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肉样和茶汤中的多环芳烃。
  1、鉴于肉样基质的复杂性,我们建立了一种基于双阳性离子液体的简单、绿色和环保的预处理方法(DIL-NME-IMRM)来富集肉类样品中PAHs。双阳性离子液体具有两个活性中心,因此它们的一些理化特性优于常见的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活性氮产生最多的国家,大量的活性氮随着工业及生活污水的排放进入了河流,使城市内河流污染日趋严重。如何有效削减水体中氮污染来对城市的水生态环境加以改善是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的迫切需求。附着微生物指附着于水体中各种介质表面的所有水生微生物,是一个半稳定的、开放的微型生态系统,广泛的存在于具有大量狭长滨岸带的城市河流中,其所形成的生物-水界面,普遍被认为是有机质降解、生源要素迁移转化的重要场所,同时,在水质监测,生态恢复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本研究中,我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含(类)重金属的废水被排放至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环境危害。(类)金属离子在饮用水中大量蓄积,最终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砷广泛存在于地壳、沉积物和各类岩石中,砷离子经采矿、冶金等过程进入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土壤中。无机砷主要以砷酸根(AsO43-,As(Ⅴ))和亚砷酸根(AsO33-,As(Ⅲ))形式存在,且As(Ⅲ)的毒性远高于As(Ⅴ)。而金属铬在自然界中主要以Cr(Ⅲ)和Cr(Ⅵ)氧化物的形式存在,Cr(Ⅵ)可以被还原成Cr(Ⅲ),生成的Cr(Ⅲ)很容易形成沉淀,且
微塑料的定义为粒径小于5mm的塑料碎片、颗粒或纤维。环境中微塑料的来源主要分为(1)初级微塑料,主要来自化妆品微珠、清洁产品中的磨砂颗粒和工业生产中的原生树脂颗粒;(2)次级微塑料,由于长时间的紫外辐射照射,潮汐、波浪和水力搅动等物理剪切力的作用下,从大块的塑料垃圾上分解剥离下来。由于微塑料易于被动物摄食而可能对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其进入环境后的归趋成为当前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其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微塑料的鉴定检出和后续的监测方法。
  微塑料在环境中广泛分布,尺寸范围大(包括毫米级,微米级甚至纳米级)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病症是高血糖,并伴有心脏、血管、眼睛、肾脏和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全球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在2015年已增加到4.22亿,到2045可能增加至6.93亿。因此,早期精准检测患者血清葡萄糖浓度对糖尿病现场分析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比色法,荧光法,化学发光法和电化学法等已用于高效检测血清葡萄糖。其中,基于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GOD-POD)的比色法由于其检测时间短,检出限低和灵敏度高而被广泛用。但是,该方法需要使用天然过氧化物酶,使其成本高,
目的:
  本研究对多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脑黑质和全血芯片数据集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与之有关的差异基因及其差异基因主要参与的分子信号通路和基因互作网络,并筛选在黑质和全血中存在的共同差异基因,获得在全血中可能参与PD的发生发展的生物标志物,并用分子生物学实验对候选基因进行实验验证。我们的首要目标是发现PD的病理通路特别是发现可能与PD的发生有关的在血中候选生物标志物。
  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我们检索GEO数据库的基于黑质和全血转录组微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