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阐明水、陆稻对土壤水分、种植方式和N素响应的差异,提出合理的栽培调控途径,对指导水、陆稻节水优质高效栽培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代表性水、陆稻品种为材料,采用盆培、土培和大田试验,设计不同的土壤水分、不同种植方式以及不同氮(N)素处理,比较研究了水、陆稻产量和米质及形态与生理的差异。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处理下水、陆稻产量形成的特点与水稻相比,在低土水势和不同施N量处理下,陆稻的产量、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较高,但陆稻分蘖能力较差,单位面积成穗数较少。随着土水势的下降,陆稻和水稻的产量、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下降。与水种(对照)相比,覆膜旱种后,陆稻产量低于对照,而水稻的产量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在水种、覆膜旱种和裸地旱种三种方式中,裸地旱种的产量为最低。陆稻覆膜旱种和裸地旱种后,强、弱势粒平均灌浆速率(G)和粒重均大于对照,活跃灌浆时间(D)则相反,而水稻旱种后虽然灌浆速率不低于对照,但粒重均低于对照。随着施N水平的提高,陆稻和水稻的产量、每盆穗数均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均下降,每穗粒数则表现不一。随着土水势的下降,水、陆稻分蘖能力均受到抑制,地上部干物重下降,水、陆稻间差异较小;根干重和根冠比的下降幅度,陆稻小于水稻,而叶面积的下降幅度陆稻则大于水稻。随着施N量的增加,干物质和叶面积增加,陆稻增加幅度大于水稻;根冠比的下降,陆稻下降的幅度小于水稻。低N和轻度土壤水分胁迫(-20 kPa)或覆膜旱种能促进茎鞘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陆稻的促进效应大于水稻。增施N肥减少了茎鞘物质的输出,对陆稻的影响小于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