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构建适合中国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是重中之重,也是万事之基。农村医疗保障水平低下作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一块短板,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补齐,才能实现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既定目标。本文以公共管理理论为视角,以我国近几年的实践为基础,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了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展开说明如下:首先,本文从经济学、政治学和公共管理理论的不同角度,深入阐述了我国构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从不同维度论证了只有把国家的医疗保障事业做好,特别是把农村医疗保障问题解决好,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个人及家庭走向富裕,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繁荣。其次,研究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的变迁历程,并对其变迁原因及发展现状作了论述。文章还对国外农村医疗保障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概括,对比分析了美国、古巴、韩国、日本等国的农村医疗保障实施现状;总结了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事业发展进程中需要借鉴的关键环节。然后,分析了医疗服务和保障领域的“市场失灵”,并指出农村医疗保障的公共属性,自然引出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障领域中的职能和作用;论证了立法是政府实现其职能的保障手段,信息化则是其技术手段;简要阐述了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的立法现状及展望,同时对农村医疗保障领域的信息化进行了优势分析,指出今后的工作重点。接着,阐释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性质和特点,总结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实践运行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完善此项制度的相关对策;同时对商业医疗保险机构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行性进行了现状、优势和困境分析,得出保险业参与农村医疗保障发展的推进思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文章创新性的提出了中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构筑的未来形态及实现途径,提出了微观动态理性决策基础上的宏观政策调整与完善是其实现的路径。提出完善农村社会医疗保险的途径是中央顶层设计下的宏观政策调整及立法;政府实现其宏观政策调整及立法的基础是微观主体实践中的决策方案及反馈;微观主体决策方案及政策制定科学化的方法则是动态理性。最后,论文分别描述了我国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以及村卫生室三级农村医疗机构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要通过提升县级医院的龙头辐射作用、盘活乡镇卫生院、促进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等措施提高农村的医疗服务能力。针对民族地区特殊情况,文章论述了通过政府层面的“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并重和医疗机构层面的“输血与造血”并重来提升民族地区农村医疗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