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引黄灌区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来源 :宁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tianweixiu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微生物学性质能更好的反映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是土壤质量变化最敏感的指标,且与作物产量的关系非常密切。本文以宁夏引黄灌区农田土壤生态系统为对象,选取典型利用方式下的灌淤土,以土壤理化性质为基础,借助微生物代谢指纹图谱方法(Biolog)、磷脂脂肪酸(PLFA)等新型生物技术,研究灌淤土微生物遗传多样性、微生物种类多样性和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多样性,重点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灌淤土微生物的类型、数量、组成和活性,揭示宁夏引黄灌区土壤肥力的实质。主要结论如下:   (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灌淤土酶活性的影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水平。灌淤土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总体以果园和常年旱田最高,稻-旱轮作田其次,常年稻田则最低。种植果树或常年旱作情况下,土壤有机物补充的数量相对较高,且土壤通气性好,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而稻作淹水情况下,土壤有机物只能靠浅根系进行补充,且淹水下不利于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酶活性降低。相关分析表明,灌淤土全氮与脲酶活性显著相关,全磷与三种酶活性都极显著相关,三种酶之间亦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从而反映出三种酶活性都可作为评价灌淤土肥力水平的敏感指标。   (2)灌淤土微生物生物量及其活性指标敏感地反映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的差异。12年果园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都达到最高,而常年稻田则皆为最低。土地利用类型显著影响灌淤土基础呼吸速率、微生物代谢商及微生物商。灌淤土微生物量碳与氮之间相关性极显著,C/N比可作为土壤微生物体内一个相对恒定的指标。   (3)灌淤土微生物群落利用碳源能力的显著差异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通过BIOLOG各因子荷载清晰的反映出来。BIOLOG代谢剖面AWCD值总体上在培养24小时后随培养时间延长显著上升,但常年淹水和盐化逆境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繁殖产生抑制作用,导致常年稻田和盐化旱田对能源碳的利用差异不显著。灌淤土Shannon指数在开始培养阶段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显著降低,48小时以后除常年旱田外其它土地利用类型都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且总体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验证了灌淤土受土地利用类型影响而导致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多样性显著差异。   (4)传统培养计数法研究结果显示,灌淤土微生物数量以细菌占绝对优势,平均>90%,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其中常年旱田由于规律的灌水施肥及用养结合等有利条件,为微生物的存活繁衍提供了良好生境,其可培养微生物数量最多。   (5)宁夏引黄灌区灌淤土各种脂肪酸(PLFA,C5-C20)中代表好氧细菌的各种饱和脂肪酸(14∶0、16∶0、18∶0)占比例最大,而由18∶3ω6c表征的真菌和TBSA10Me18∶0及TBSA10methyl16:0表征的放线菌类型与数量都比较低。这和培养计数法所得结果相一致。但PLFA法所得到的真菌和放线菌占总菌类数的比例远高于培养计数法。真菌数量在盐化旱田处取得极高值,占微生物总数的23.14%,可见灌淤土中真菌对盐渍化逆境具有较好的适应性。PLFA主成分分析图中投影点的分布分散,聚类分析图中不同土地类型聚合的最小距离,都说明灌淤土微生物群落结构在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显著差异。
其他文献
随着农业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农业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阶段,以往的农业种植制度、农业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国际上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分析以及精准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