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和员工创造力:基于多层网络嵌入视角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kinwal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社会改革的重要战略方针。成功实施该国家战略的根本在于企业创新,而企业创新的源动力是员工创造力。因此,提高员工创造力不但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国家创新战略得到落地的根本保障。然而,从中国的现状来看,很多企业技术知识相对落后,员工创新素质也相对较低。以上现状导致中国企业在提高员工创造力,提高企业创新水平时面对不小的挑战。如何有效提高员工创造力对企业创新战略的实施和国家创新战略的落地都至关重要。  本研究针对中国企业在提高员工创造力实践中的挑战,构建了社会网络和员工创造力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具体而言,本研究讨论了员工如果同时嵌入在不同层次网络时会如何影响其创造力水平,以及员工不同层次网络之间的互动机制。基于知识异质性理论,通过研究员工社会网络如何通过有效传递异质性知识和信息提高员工创造力,本文理清了员工社会网络提高员工创造力的路径和机制。同时,基于信号理论,本文研究了员工的社会网络的信号功能如何影响其社会网络的信息传递功能,进一步理清了社会网络这两种功能之间的关系。通过以上分析,本文试图更深刻得理解社会网络不同功能之间的互动机制和社会网络促进员工创造力的内在机理。  为了验证本文的理论,我们收集了32家轮胎企业的组织层面的网络数据和195个研发人员的个人层面网络数据。HLM的检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12个假设中6个得到了充分支持,3个得到了部分支持,3未得到支持。通过研究发现,1)员工的社会网络,尤其是员工的组织外部社会网络,会像“管道”一样通过传递异质性知识提高员工创造力;2)员工在社会网络的中心位置可以作为降低组织内部员工和组织外部人员之间信息不对称的信号(信号功能),进而提高该员工组织外部社会网络的构建(管道功能),比如关系数量,中心位置和结构洞。3)由于员工同时嵌入在不同层次的网络中,因此,员工在不同网络的中心位置均可以向组织外部人员传递信号。我们的研究发现,当员工在社会网络的中心位置同时传递多个信号时,这些信号能否促进员工组织外部社会网络的构建取决于这两个信号是否降低了同种类型的信息不对称。  与以前研究相比,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  第一,虽然前人很早就从社会网络的视角讨论了员工创造力,但是,他们的研究的关注点主要是员工的组织内部社会网络。然而,员工是同时嵌入在多种类型的网络中,这些网络如何共同影响员工创造力提高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因此,从整合的视角,我们研究了员工的组织层面网络,团队层面网络,以及员工组织外部社会网络和员工创造力之间的关系,进而为从社会网络视角讨论员工创造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本研究还为管理者更高效提高员工创造力提供了科学指导。  第二,通过整合社会网络的四大功能(信号功能,权力功能,信任功能,管道功能),本文拓展了现有的社会网络理论。以前的社会网络研究主要以分离的视角分别讨论了社会网络的四个功能的外延和内涵,但是,社会网络作为这四种功能的唯一载体,他们之间应该有潜在的联系。因此,基于信号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我们构建了整合的分析框架,详细讨论了社会网络的四大功能之间的联系。尤其是我们分析并实证了社会网络的信号功能如何影响社会网络的管道功能。本研究为社会网络的功能研究提供了整合的理论分析框架和实证支持。  第三,由于多层社会网络的数据相对难以获得,以前社会网络的研究数据多是单层社会网络。然而,现实却是员工会同时嵌入在不同层次的社会网络中。为了详细分析网络跨层问题,我们收集了员工组织层面的网络和员工团队层面的网络数据。通过 HLM,我们实证分析了不同层次网络的互动机制,将单一层次网络研究拓展到了多层次网络研究,这为社会网络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支持。
其他文献
为保障省级区域的可再生能源电量在电力消费中的占比,政府推出了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考核制度,受考核方从发电侧转移至用户侧.考核方式的变动,将很大程度影响火电厂商的利
21世纪初,全球第六次并购浪潮席卷而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逐步走到台前,以跨境并购的方式实现产业转型、技术升级以及新市场的开辟。在众多的并购案例中,有些成功案例
有效市场假说(EMH)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是传统资本市场的金融理论基础。近年来,各种市场异象的提出意味着上述理论基础受到质疑,因为无法运用现有的理论基础来对这些异象给予
情感是打动人心灵的秘诀,是人的行为内在的动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关注学生的意愿、情感和需要,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交往关系,以形成情感融合、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新课标改正是基于这些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情感态度教育这一课程目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淡化或消除消极的情感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情感的先决条件  传统的师生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