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油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与普通黑籽油菜相比,黄籽油菜具有含油量高、蛋白含量高、皮壳率低、次生代谢物含量低等优点,可进一步提高菜籽油品质和饼粕质量,因此黄籽作为油菜品质育种的重要目标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由于粒色性状存在成因复杂、黄籽基因匮乏和粒色调控机制解释不清等原因,限制了黄籽性状在油菜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白菜型油菜(Brassica rapa L.)是芸薹属油料作物主栽品种之一,其含有遗传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与普通黑籽油菜相比,黄籽油菜具有含油量高、蛋白含量高、皮壳率低、次生代谢物含量低等优点,可进一步提高菜籽油品质和饼粕质量,因此黄籽作为油菜品质育种的重要目标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由于粒色性状存在成因复杂、黄籽基因匮乏和粒色调控机制解释不清等原因,限制了黄籽性状在油菜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白菜型油菜(Brassica rapa L.)是芸薹属油料作物主栽品种之一,其含有遗传变异丰富的不同粒色油菜种质资源,如黄籽、褐籽、红籽、花籽和黑籽等,是油菜粒色性状成因研究的良好材料。因此,本研究通过对不同遗传来源的白菜型油菜品种进行代谢组、转录组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系统分析了白菜型油菜粒色差异形成的分子机理。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转录组技术对遗传背景不同的黄、黑籽白菜型油菜不同发育期种子的表达谱进行了分析,结果在黄、黑籽材料间共筛选到14,868个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的聚类分析,共筛选到10,717个在黄、黑籽材料间具有一致性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499个基因在不同发育期的黄、黑籽材料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表达,对其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到类黄酮代谢通路,并在黄籽材料中显著下调表达。2.利用UPLC-HESI-MS/MS技术对两组极端粒色材料不同发育期种子代谢组分进行检测分析,发现在黄、黑籽中共鉴定到295种代谢物,其中包含42种类黄酮代谢物,大致被分为三类:如早期代谢产物(主要为黄烷酮和二氢黄酮醇类)、中期代谢产物(主要为黄酮醇类及其衍生物)和晚期代谢产物(主要为花青素和原花色素类)。随后采用多种方法对黄、黑籽材料间的差异代谢物进行筛选,发现在黄、黑籽材料间共鉴定出116种差异代谢物,其中39种被多种方法同时检测到,且11种类黄酮类在黑籽中含量极显著高于黄籽。进而对116种差异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在这些差异代谢物在类黄酮生物合成、苯丙烷生物合成及黄烷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代谢通路被显著富集。3.基于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数据,我们对不同代谢物含量、粒色性状和所检测到基因的表达量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结果共检测到56个模块,通过对模块与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和聚类,发现所有代谢物可归为4类,其中在黄、黑籽间差异极显著的类黄酮类代谢物有10种(包括C122_Procyanidin B1;C145_Procyanidin C1、C146_Procyanidin C1、C150_[DP4]、C174_[DP3]-2、C137_(-)-Catechin、C138_Epicatechin、C140_3’4’5 7-tetrahydroxyflavanone、C185_Taxifolin和C165_Isorhamnetin-3-O-sinapoyldiglucoside-7-O-glucosid),它们均被归于第四类,且与blue,cyan,green,lightcyan,salmon,lightgreen,skyblue,maroon,palevioletred3和turquoise等10个模块相关联;进而提取每模块前30个HUB基因与类黄酮途经基因进行共表达网络分析,发现blue和green模块与类黄酮途径基因关联度最高。4.基于白菜型油菜159个品种(品系)构建的自然群体,以花后35天种子中42种类黄酮类物质为考察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共检测到1,626个数量性状核苷酸(quantitative trait nucleotides,QTN)位点,可解释0.17-61.66%的表型变异。在这些关联QTN位点中,共有306、719和699个QTNs可分别与类黄酮途经早、中、晚期代谢物相关联。通过在染色体上QTNs的分布密度分析获得37个QTNs热点区段,被作为调控类黄酮类物质代谢的重要候选区间。结合关联分析、转录组和基因组联合分析手段,在这些候选区间共获得241个重要候选基因可能参与类黄酮类物质的代谢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系统绘制了白菜型油菜种子中类黄酮物质可能的代谢通路图和基因调控模式图。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多组学联合分析的方法对影响白菜型油菜粒色形成相关的差异类黄酮类物质成分、表达调控基因和代谢调控网络进行了系统整合,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阐明白菜型油菜粒色复杂调控的分子机制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为其它芸薹属作物粒色形成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其他文献
随着风电比重的持续增加,风电机组遭遇外部故障导致规模化脱网的问题已经成为电网安全稳定的重大隐患,同时,传统发电份额不断被挤占,导致系统惯量下降,热备用容量减小,降低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裕度。双馈感应风力发电机(Doubly-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作为主力风电机型对电网至关重要,其弱的抗扰性和并网稳定性问题亟待解决。故本文旨在提高风电机组的抗扰性和致稳性,提高风电机组
在能源危机和碳中和目标的驱动下,我国一方面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对现有能源利用技术的节能改造。余热余压利用作为节能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工业各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我国电、热供应重要支柱的热电联产机组同时又是碳排放大户,一直是节能降耗的重点对象。与其它工业领域一样,热电联产机组的余热也主要以中低温的形式存在。对热电联产机组中低温余热余压进行高效利用,无论对提高机组能效水平还是促进
为分析黄河源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关键驱动因子,针对生态保护的流域属性与差异性,本研究以黄河源青海片区退化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在空间尺度上将流域单元作为基本单位,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不同退化高寒草地进行识别,基于黄河源流域单元内草地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探究其退化高寒草地分布格局,对不同流域单元退化高寒草地形成过程及驱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为黄河源区退化高寒草地的恢复治理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
我国燃煤电站已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常规污染物得到大幅消减。非常规污染物SO3和重金属如汞、砷等在超低排放条件下的变化规律、排放特征及控制,已成为大气污染物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围绕典型超低排放燃煤电站,开展了全烟气流程的SO3、汞和砷的全方位测试,考察了不同超低排放环保设施运行条件下SO3、汞和砷的迁移转化特征,评估了不同环保设施对SO3、汞和砷的协同脱除效率,估算了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在光伏领域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其包含的有机组分在光照和受热条件下容易挥发,造成钙钛矿材料的不稳定性。因此,开发出不含挥发性组分的全无机钙钛矿材料对于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发展至关重要。其中,CsPbI3有超高的熔点以及合适的光学带隙,被认为是最有希望光伏材料之一。然而,受CsPbI3较低容忍因子的影响,其黑色相在常温下极易转变成不具光学活性的黄色相。因此,本论文针对导致Cs
水环境中的重金属(Pb2+和Cd2+)污染是一个全球环境问题。由于Pb2+和Cd2+具有剧毒和难以在生物体内降解,进而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在众多水环境中重金属的处理技术中,虽然具有大比表面积的活性炭被广泛用于水净化,然而煤基活性炭的制备中涉及到大量化石能源的消耗,以及昂贵的成本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因此,可持续再生、原料来源丰富、成本低廉的生物炭可视为替代活性炭的有前景的吸附剂。生物炭
光催化技术是一种成本低廉、环境友好和可持续的处理技术,在有机废水处理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二维半导体材料以其独特的光学和电学结构、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可调的能带结构,使其成为非均相催化剂体系中环境修复的关键材料。其中,不含金属的石墨相氮化碳(g-C3N4)是一种二维共轭聚合物,由于其能够响应可见光并展现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可用作高效光催化剂去除水中有机物。二维金属材料,尤其是碘氧化铋(BixOyIz,包
在传统集中式能源管理中,控制中心聚合发电量、电网状况和负荷情况等信息,采用粒子群算法、λ-迭代法和遗传算法等集中式算法求解优化问题。集中式算法通过控制中心获取全局信息,因此当控制中心发生故障时,会造成巨大的通信负担、隐私和控制等方面的问题。考虑到集中式优化所带来的问题,对于分布式优化或分布式能源管理(DEM)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智能电网中的隐私保护和提高生产力方面,已有学者对分布式能源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广播融媒转型已从摸索前行的迷茫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深耕期,各家广播融媒产品百花齐放,为步入媒体融合发展快车道的广播行业带来新生机。本文以楚天音乐广播《汽车@音乐》节目为例,旨在阐述广播生产运营模式在融合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并从实践入手,分析如何以节目的 IP化助推平台的IP化,挖掘广播新魅力。
随着经济的可持续及快速发展,许多城市都在调整产业结构,城市的重工业污染,迫使一些企业面临关闭和搬迁,造成大量的遗留和废弃的工业场地。这些场地大多处于高污染、高风险状态,不仅会破坏水土环境,且在重新开发利用时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为了调查明确污染场地状况,有必要进行污染场地风险评估和实地调查。近年来,土壤及地下水重金属污染因其来源广泛、形态多样、迁移转化复杂、恢复治理难度大等特征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