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全无机钙钛矿太阳电池的稳定性研究

来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在光伏领域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其包含的有机组分在光照和受热条件下容易挥发,造成钙钛矿材料的不稳定性。因此,开发出不含挥发性组分的全无机钙钛矿材料对于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发展至关重要。其中,CsPbI3有超高的熔点以及合适的光学带隙,被认为是最有希望光伏材料之一。然而,受CsPbI3较低容忍因子的影响,其黑色相在常温下极易转变成不具光学活性的黄色相。因此,本论文针对导致CsPbI3钙钛矿相变的内外因素,通过调控CsPbI3晶体的生长过程和薄膜的界面性质,抑制其由于(PbI6)4-八面体倾斜而导致的结构相变,提高全无机CsPbI3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PCE)和长期稳定性,并且获得高效且稳定的全无机钙钛矿太阳电池及组件。(1)通过调节CsPbI3晶体表面能增强黑色相的结构稳定性。利用与CsPbI3具有强相互作用且能产生空间位阻的新型短链配体1-金刚烷甲胺(ADMA),通过一步溶液法原位制备高表面能且相稳定的CsPbI3准量子点薄膜。基于ADMA修饰的器件在空气中放置30天或在85℃下受热336 h均能保持其90%的初始PCE。此外,利用ADMA配体在受热条件下自发迁移的特点,通过改进的一步溶液法制备出表面能梯度分布的CsPbI3双层薄膜,不仅抑制了CsPbI3的相变,而且提高了薄膜的载流子传输性能,所制备的器件获得了 15.48%的PCE,同时在空气中放置1000 h后依然保持85%的初始PCE。(2)利用高温制备的CsPbI3钙钛矿的相可逆性来解决其相不稳定性问题。在高温工艺下,通过一种全新的软模板法制备高质量的CsPbI3薄膜。利用ADMA作为软模板分子促进CsPbI3薄膜的成核,并随着其缓慢挥发而逐步释放晶体的生长空间,成功在350℃的高温退火工艺下制备出致密无孔的CsPbI3薄膜。由于减少了薄膜的缺陷态密度以及抑制了载流子的非辐射复合,所制备的器件获得了 1 6.04%的PCE。在此基础上,成功制备出结构为氟掺杂氧化锡(FTO)/NiOx/CsPbI3/ZnO/铟掺杂氧化锡(ITO)的全无机太阳电池,该器件在持续光照和加热条件下老化3000 h后,依然保持其90%的初始PCE。(3)设计和构建具有D-π-A结构的疏水型CI-TTIN-2F空穴传输材料钝化CsPbI3薄膜,并利用其疏水特点稳定黑色相钙钛矿结构。由于CI-TTIN-2F分子内电荷转移和分子间偶极作用,无掺杂的CI-TTIN-2F展现出优异的光电性质和空穴传输性能。此外,理论和实验均表明CI-TTIN-2F空穴传输材料中的各种杂原子(如N、O、S和F)具有钝化CsPbI3薄膜缺陷的作用,有效降低了界面处的缺陷态密度以及抑制载流子的非辐射复合。基于CI-TTIN-2F的器件获得了15.9%的PCE,并在空气中放置1000h后仍然保持86%的初始PCE。此外,获得了有效面积为27 cm2的全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组件,其PCE达到11.0%。(4)设计和优化钙钛矿太阳能组件的电荷传输层和缺陷钝化层,进而获得高效且稳定的全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组件。首先,开发出一种高电荷迁移率的单晶TiO2纳米颗粒作为电子传输材料,同时利用o-PDEAI2钝化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中的缺陷,并抑制二维/三维异质结的形成,提高了器件的效率与稳定性。随后在此钝化剂的基础上,进行分子改性,合成4FPDMAI2有机卤化铵盐,通过表面钝化形成二维/三维异质结,增强CsPbI3薄膜的稳定性,并进一步提升全无机器件效率至20.13%。最终通过不断优化,获得了认证效率分别达到24%的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电池(0.088 cm2,Newport认证)、22.72%的世界最高效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组件(23.904cm2,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认证)和16.03%的世界最高效全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组件(27.34 cm2,瑞士微技术光伏实验室认证)。封装后的全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组件在相对湿度约为55%的空气中放置超过1500 h后依然保持94%的初始PCE。
其他文献
面对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世界各国高度重视能源转型问题,不断增加高效电力设备和可再生能源的占比。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发电设备,能够利用甲烷、合成气,乙醇等燃料进行发电,在大中型发电站、微小型热电联产系统及移动源动力系统中受到广泛的关注。同时SOFC系统还能与可再生能源进行耦合发电,在未来的电力、交通等领域中具有长远发展前景。不同应用领域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SOF
在世界能源短缺的今天,核能发展势在必行。然而核原料开采和核废料的处理过程中,铀及其衰变产物会不可避免的释放到周围环境中,而放射性核素可通过食物链在动植物和人体中富集,进而会对人体和环境带来严重危害。因此,开发合成新型吸附剂材料,并用于去除水体中的放射性核素,具有重要意义。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光电特性、理想的比表面积、丰富的表面化学性质、出色的化学和热稳定性,使其在环境污染物的处理中发挥
综合能源系统是整合多个异构能源子系统并提供多元化能源服务的物理载体,对实现能源梯级利用、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降低污染物排放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去中心化和分布式决策特点的区块链技术,可为综合能源系统的能量管理提供支撑。本论文引入区块链技术对综合能源系统的能量管理开展研究,重构了能源区块链的共识机制与数据通讯方式,提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能量管理模型,并应用于多能源交互及能源与交通耦合场景。主要的研
目的 分析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cute fatty liver of pregnancy, AFLP)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治疗方法及妊娠结局,并探讨运用终末期肝病模型(end-stage liver disease model, MELD)评分系统联合实验室指标对AFLP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鼓楼医院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诊治的31例AFLP患者的病史资料、临床特点、
向太空中发射人造电子束作为空间主动探测的重要手段,在追踪地球磁力线、研究电子束与等离子体互作用等多个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为了进一步深入理解相对论电子束在复杂空间环境的各种互作用机理与传输规律,探索相对论电子束在低海拔大气环境内实现稳定长程传输的途径,本文从不同轨道大气环境的特点出发,重点关注电子束与本底粒子互作用过程对束流传输的影响,通过构建理论和数值模拟计算模型,获取了传输过程中束流形态演化的
雅鲁藏布江(Yarlung Zangbo River)又名央恰布藏布,是我国的高原大河,也是我国极为重要的国际河流之一,为西藏的主要淡水来源和水汽通道。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雅鲁藏布江流域沙漠化问题较严重,影响流域生态平衡及当地畜牧业发展。白草(Pennisetum centrasiaticum)是多年生草种,在雅鲁藏布江流域广泛分布,营养价值和生态价值均较高。本研究通过调查雅鲁藏布江中上
随着风电比重的持续增加,风电机组遭遇外部故障导致规模化脱网的问题已经成为电网安全稳定的重大隐患,同时,传统发电份额不断被挤占,导致系统惯量下降,热备用容量减小,降低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裕度。双馈感应风力发电机(Doubly-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作为主力风电机型对电网至关重要,其弱的抗扰性和并网稳定性问题亟待解决。故本文旨在提高风电机组的抗扰性和致稳性,提高风电机组
在能源危机和碳中和目标的驱动下,我国一方面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对现有能源利用技术的节能改造。余热余压利用作为节能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工业各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我国电、热供应重要支柱的热电联产机组同时又是碳排放大户,一直是节能降耗的重点对象。与其它工业领域一样,热电联产机组的余热也主要以中低温的形式存在。对热电联产机组中低温余热余压进行高效利用,无论对提高机组能效水平还是促进
为分析黄河源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关键驱动因子,针对生态保护的流域属性与差异性,本研究以黄河源青海片区退化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在空间尺度上将流域单元作为基本单位,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不同退化高寒草地进行识别,基于黄河源流域单元内草地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探究其退化高寒草地分布格局,对不同流域单元退化高寒草地形成过程及驱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为黄河源区退化高寒草地的恢复治理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
我国燃煤电站已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常规污染物得到大幅消减。非常规污染物SO3和重金属如汞、砷等在超低排放条件下的变化规律、排放特征及控制,已成为大气污染物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围绕典型超低排放燃煤电站,开展了全烟气流程的SO3、汞和砷的全方位测试,考察了不同超低排放环保设施运行条件下SO3、汞和砷的迁移转化特征,评估了不同环保设施对SO3、汞和砷的协同脱除效率,估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