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五代史》的编纂及其学术成就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peng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五代史》74卷,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编纂的一部史学名著。该书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共53年的历史。全书大约从景祐三年(1036年)前着手编写,到皇祐五年(1053年)基本完稿,包括本纪12卷、列传45卷、考3卷、世家及年谱11卷、四夷附录3卷。《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后人为了与薛居正等修撰的《五代史》相区别,才在薛史之前加“旧”字,在欧史之前加“新”字,称之为《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取材广泛,欧阳修在《旧五代史》的史料基础上,广泛搜罗了有关五代的材料;同时,欧阳修还广泛采用笔记、小说,丰满列传中的人物形象,增加《新五代史》的可读性,因此,《新五代史》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全书书法谨严,文笔优美;仿“《春秋》义例”,注重褒贬;在体例上继承了司马迁的通史体裁,通叙五代之事,将五代各朝一以贯之,对五代历史进行纵向梳理;同时,在体例上又有所创新,恢复表谱、创立新传,这不仅丰富了《新五代史》的内容,而且对后世的史书编纂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五代史》的史论次数多、篇幅长、引经据典、议论范围广,具有浓厚说教色彩。《新五代史》蕴涵的“人定胜天”、“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以史为鉴,经世致用”等史学思想,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对《新五代史》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采用历史学和文学及相关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新五代史》的编纂、材料来源、书法与体例特点、史学思想、学术贡献等各个方面进行总结和论述。全文内容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新五代史》的编纂及流传,考察其编纂的缘起、编纂过程及其版本和流传情况;第二章主要讨论《新五代史》的材料来源、主要内容、书法与体例及其评价;第三章主要论述《新五代史》的史论和史学思想;第四章论述《新五代史》的学术成就,包括《新五代史》对历史编纂学的贡献、史料价值等问题。  关于《新五代史》的研究,前辈学者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本文尝试对《新五代史》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概括,对《新五代史》的编纂、书法与体例、史学思想、学术贡献等进行论述,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希望能为《新五代史》的继续研究做出贡献。
其他文献
自从《孝经》成书以来,历史上的学者士人便开始了对它的研究和阐发,其中明代是《孝经》研究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它不仅承继了历代《孝经》研究的成就,而且又呈现着
南宋学者王应麟,承其家风,博览群籍,兼容并蓄,不专一师。于校勘、辑佚、目录、蒙学无不造诣精深。为官之余,著述不辍,一生编著各种著作达30余种,700余卷,不愧为南宋儒学之殿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发动了对中国的大规模入侵,至“七七”事变发生后,演变为中日间的全面战争。“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期间,是近现代中日关系重要的转折时期。
学位
皖南地区山川秀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非常适宜人类生存,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进入商周时期,文化非常发达,遗留下来的大量青铜器就是明证。在整体风格上,皖南出土
学位
1949年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参与朝鲜战争后,美国担心中国的影响力将在亚洲扩散,因此决定在亚洲遏制中国。为了捍卫社会主义政权、团结东南亚新兴民族国家,中国坚决反击美国的遏制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