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卜筮是原始时期沟通天神以探求祸福吉凶的一种手段,滋生于巫卜文化中。《左传》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卜筮活动,是一部研究卜筮不可多得的先秦文学著作。对《左传》中的卜筮进行探索,分析其产生背景,内容特征,心理作用,思想意义以及文学属性,对理解早期人们思维方式、思维特点以及文化内涵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对巫卜文化的进行溯源,明确巫卜文化与原始信仰的关系,简单梳理早期卜筮到春秋卜筮的过程。从心理机制的角度分析卜者、春秋信仰、卜筮的文化功能,探究卜筮的心理作用。其次,对《左传》中的卜辞进行分类并分析其文化意蕴。分析春秋时期人们的具体心理状态,卜筮的心理暗示性指导人们行为的作用机制如何发生,明确春秋时期卜筮的最终落脚点在吉凶由人,惩恶扬善。再次,探究《左传》卜筮的思想意义,即神道设教,将神道设教划分为“神之道”和“人之道”。《左传》将“神之道”和“人之道”紧密结合,彰显春秋时期人们对卜筮的理性态度以及天人关系的反思。最后,对《左传》卜筮中的卜辞进行文学关照,分析《左传》卜筮辞的文学审美价值。《左传》中的卜筮辞具有诗性语言与散文的基本特性,诗性与叙事性兼备。原始思维下的卜筮仅是表象之间的联系比附,是早期的象征思维。随后逐渐催生出富有社会性和具有独特美感的艺术思维,《左传》中的卜筮表意深刻,其脱胎于原始思维,又融汇艺术思维,具有隐喻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