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教育平台的视觉传达效应及其心理对策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ement_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主要是想通过对网络教育和视觉传达的本质进行探讨,从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信息科学、教育技术学、神经生理学、信息加工理论、人本理论等等视角论证:基于网络教育平台的视觉传达效应的发生机制及其应对策略。同时,通过进行实验设计,探索性地制定出一套验证的机制或体系;针对网络教育平台中视觉传达出现的各种效应进行分类,避免不良效应的发生,弘扬优良效应;最后,结合研究实践及其结论提出相关的心理对策,给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本研究要探究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1)界定网络教育平台的视觉传达与传统教学的视觉传达效应。(2)探讨网络教育平台中的视觉传达形式及其效应。(3)剖析信息传播中视觉传达效应与信息呈现方式的关系。(4)分析网络教育平台中视觉传达效应发生的机制及其原因。(5)构建网络教育平台中的视觉传达效应的理论模型。(6)提出能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启示的心理应对策略。研究模块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七个部分,即第一部分:概述。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结构等。第二部分:网络教育综述。主要介绍了网络教育的本质、范畴、范式及其与网络教学的关系。第三部分:网络教育平台研究综述。阐述了网络教育平台及其结构、网络教育平台中的学习因素分析以及网络教育平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第四部分:视觉传达及其效应研究综述。主要介绍视觉传达、视觉传达效应的深层思考、视觉文化中媒体技术构建的体察范式以及对视觉传达中技术的理性审视。第五部分:视觉传达效应实验研究。通过情绪启动的视觉传达实验、基于内容呈现的视觉传达实验,采用实验法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结果分析,提出基于认知风格和社会性软件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方式的应用建议。第六部分:心理效应与心理对策。介绍了心理效应及其分类,提出了相关的心理对策。第七部分:研究结论与研究局限。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后续研究作出进一步的引申与展望。本论文研究特色和创新点在于:(1)将视觉传达理论引入到网络教育的教学设计中来;(2)将艺术设计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心理研究进行拟合与整合;(3)所提出的心理对策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学习者的学习效能。通过实验设计与问卷调查,分别对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验证性研究:第一、网络教育平台中情绪启动的视觉传达效应实验研究,目的是要发现情绪对学习者信息注意与信息选择的影响;第二、基于内容呈现形态(静态)的视觉传达实验研究,目的是探究与检测网络教育平台中学习者对静态内容的感知与接受偏好状况;第三、基于内容呈现形态(动态)的视觉传达实验研究,目的是探究与检测网络教育平台中学习者对动态内容的感知与接受偏好状况;第四、探索分析网络教育平台中学习者对内容呈现形态(综合/混合)的视觉传达状况,目的是探究与检测网络教育平台中学习者对综合呈现形态内容的感知与接受偏好状况及其之间的关系。最后,总体上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结论。第一、网络教育平台中情绪启动的视觉传达效应实验研究结论(1)经过两次预测,一次正式施测编制的《情绪启动的词一图愉悦度评定表》共30个题目,包含了三个维度,分别是自尊水平、情绪效价和行为决策。问卷中的各个分量表具有中等以上的信度水平,总问卷的信度是O.82,具有良好结构效度。(2)实验结果总体上呈现心境一致性效应,在积极情绪时注意积极词语较多,在消极情绪时注意消极词语较多。并且,我们注意到对积极词语的注意受情绪的影响较为显著,虽然对消极词语的注意没有因情绪状态而产生显著差异,但在积极情绪下注意到的积极次数明显多于消极情绪。(3)根据Moray所指出的注意的实质和特征的六个方面,即:一、选择性,选择一部分信息;二、集中性,排除无关刺激(信息);三、搜寻,从一些对象中寻找其中一部分;四、激活,应付一切可能出现的刺激;五、定势,对特定的刺激予以接受并作出反应;六、警觉,即保持持久的注意。由此,我们推论,学习者在某种情绪下会相应的倾向于注意与情绪状态相一致的词语,是因为他们对定势和言裥缘淖饔?使与情绪状态相一致的词语易化,更易于被接受和作出反应;而与情绪状态相异的刺激则容易被排除而过滤掉;倘若两个同时被看到,学习者对与情绪一致的词语的印象更加深刻,从而选择一致的内容来进行认知加工,这也符合人们认知的常理。(4)研究中发现,情绪启动对学习者的认知具有明显的主效应,并且对学习者的自尊水平和行为决策上具有显著效应。(5)研究中还发现,学习者中男性在中性情绪下倾向于积极的内容,而女性则倾向于消极的内容。依据这一现象我们推论,可能是女性的自我保护机制较强而对消极的内容有较强的警觉性,对消极内容较敏感所致。(6)注意的倾向性总体上呈现心境一致性效应。第二、基于内容呈现形态(静态)的视觉传达实验研究结论(1)在内容呈现的方位上,“左”边的信息存在明显的优势,这符合大陆学习者的阅读习惯(因目前还没有采用港澳台地区,即喜好竖行阅读习惯的地区的被试)。(2)学习者在接受内容上,人物信息相对物品更容易记住,表明人物信息的接受度更高。(3)在内容呈现的“上一下”方位上,“上”边的信息接受度更高。(4)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量出现消减倾向,这可能与疲劳效应有关。第三、基于内容呈现形态(动态)的视觉传达实验研究结论(1)在内容呈现的左右方位上,“左"边的信息存在更加明显的优势,这符合大陆学习者的阅读习惯(因目前还没有采用港澳台地区即喜好竖行阅读习惯的地区的被试)。(2)学习者在接受内容上,人物信息相对物品更容易记住,表明人物信息的接受度更高。(3)在内容呈现的“上一下”方位上,“上”边的信息接受度更高。(4)在限时同样的情况下,记忆量随时间推移,相比静态条件有所增加,这可能与刺激学习者积极加工有关。第四、网络教育平台中学习者对内容呈现形态(综合/混合)的视觉传达状况分析(1)在内容呈现的左右方位上,“左”边的信息存在明显的优势,但动、静态呈现方式作用下学习者的记忆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动态效果明显优于静态。(2)学习者在接受内容上,人物信息相对物品更容易记住,表明人物信息的接受度更高,且表现出动态呈现方式的信息学生记住的量更大,不过随着“动"的速率加快、频次增多反而出现负效应。(3)在内容呈现的“上一下”方位上,“上”边的信息接受度更高,但动、静态呈现方式作用下学习者的记忆效果差异程度不太明显。(4)从呈现方式上来说,动静态之间的相关并不显著,但存在一定的差异。(5)从统计分析来看,网络教育平台中学习者对内容呈现形态(综合/混合)的视觉传达除了方位的“左”、“上”、内容的“人”的接受效应显著有较大差异外,其他并不明显,这说明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影响着网络教育平台中学习者的视觉传达,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与探讨。
其他文献
“感应美学”作为新时期中国美学中一种新的体系建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贡献:一是它以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特有范畴“感应”作为核心范畴和理论基石,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美学理论体
从近年大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报告来看,相关数据显示:学生营养状况不断改善,而肺活量、爆发力、速度耐力、体重、近视率等体质指标的总体状况却不容乐观,大学生的体质健康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先进教学模式在教育领域的推广,虚拟学习环境的开发和应用逐渐受到更多的关注。本文在分析了虚拟学习环境的相关概念以及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总
现阶段我国沥青路面的早期损坏现象十分严重,损坏类型错综复杂,严重地影响了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极大地降低了路面的使用品质,缩短了路面的使用寿命,因此解决沥青路面早期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传递的载体,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汇上。从理论上说,一个人掌握的词汇量越大,就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的前概念,要求学生手工制作"土天平"为课前探究预习环节;教学中,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改进"土天平"的结构,从而深刻理解天平
保密管理关键在于抓思想、抓教育,把功夫下在平时.近年来,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商业火箭发射、微小卫星、商业遥感等这些具有"商业航天"属性的名词已经越来越频繁地出
小学英语教学作为外语教学的启蒙教学,影响着学习者的未来学习和发展。要达成启始教育的目标,教师就必须了解儿童的英语学习特点和学习心理特征,掌握情感教学心理学和相关语
农民工是我国逐步城市化、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庞大的亦工亦农的特殊群体,是我国经济建设中重要的生力军,是国家的宝贵资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
无边界管理本来是企业管理中的概念,近年来开始被引入教育领域。2000年,英国教育界率先提出了无边界教育的概念,此后,国内也开始有人研究无边界学习、无边界课程等等。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