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魏晋时期“威惠”型官吏形态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ah1234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惠”型官吏形态的研究这一课题,是涉及汉晋时期政治、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课题,日本学者葭森健介先生对此曾有过初步研究,但并没有过多的深入与揭示。本文在葭森先生研究的基础上,试做一些拓展性的研究,以期揭示“威惠”型官吏的治政特色,及其在魏晋时期出现的原因,包括文化背景、政治环境等因素。 本文第一部分,以刘弘及其周围的群体为例,阐发“威惠”型官吏治国理政的历史实态,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威惠”型官吏的治政特色,即“威政”与“惠政”,以及两者同“威惠”评价的内在联系。 本文第二部分,主要揭示了“威惠”型官吏出现的文化传统,以及魏晋时期的文化背景。一方面,“威惠”型官吏的治政形态体现了传统儒家的政治文化理念:在中央则“美政”,在地方则“美俗”,一旦政治现实偏离了自我的政治理想,他们遂又展开政治批判,儒法表里,对中央皇权政治进行“修补”,力图维护皇权政治的“常”态,这也就是“卡里斯玛”崇拜的政治文化内涵。但另一方面,“威惠”型官吏又具有魏晋时期的文化特征,在其背后存在着“儒法合流”的文化积淀,在政治实践中体现为通经守礼、术兼儒法、博雅多闻、贵理重识、棕核名实等特征;而另一类“清简”型地方官吏,则体现为向儒、玄文化的皈依。两者形成了魏晋时期两类对立而又统一的政治亚文化。 第三部分着重阐述了“威惠”型官吏的政治内涵。从其政治角色的传统上作纵向考察,“酷吏”与“循吏”分别体现了“威政”与“惠政”的政治特色;发展至汉末“党人”群体,两者得到了有机统一。但是在汉末的政治斗争中,“党人”群体的政治与人格发生了裂变,一部分在汉魏之际才性争论中,逐渐演生为魏晋时期的“威惠”型官僚群体;另一部分则在“清议”、“清谈”、玄虚的文化中,伴随势族的发展,演化为魏晋“清简”型官吏。在这并不绝对的演生轨迹中,再试作横向的考察,即探讨政治角色与中央政界的关系。不论“循吏”、“党人”还是“威惠”型官吏,其政治实践都在皇权政治的架构中展开,与中央皇权保持着一致性,体现出“卡里斯玛”崇拜的政治色彩;但同时,中央皇权的演变、强弱也为地方社会的运作造就了不同的政治环境,为政治角色自身政治实践的自主拓展,形成了大不一致的政治空间和氛围。这一点,正是“威惠”型官吏活跃在魏晋时期的关键因素。 本文第四部分,主要以刘弘及其周围的群体,和活跃在荆、扬地区的“威惠”型官吏作为个案,从他们的个人素养、文化背景、与中央政界的关系、及其“民本”思想和效应等角度,对上文所揭示的内涵做一具体的说明和应证。 最后一部分是结语,主要对文中的主要论点做一简扼的归纳与总结。
其他文献
礼貌语言是一个各文化共有的概念,但不同的文化对其内涵的诠释不尽相同,因此,实现礼貌语言的方式、手段自然会不可避免的存在差异。礼貌语言能够顺利的推进双方交谈,帮助对话
根据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10年国家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还有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三
:方言和民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西昌方言除受到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外 ,还受到西昌民俗的影响。西昌民俗在形成和发展中接受了巴蜀文化和云南文化的影响 ,并融汇
齐白石坎坷而神奇的人生,奠定了其日后超凡的艺术造诣;他不畏权贵的情操,塑造了中国艺术家的铮铮傲骨;他纯洁而务实的性格,把一股清新的气息带入了神圣的艺术殿堂;他"似与不
中国史前玉器有着长达6000余年的历史,遍布东、北、西、南各地,组成相对独立发展的群体及其玉文化区域。其历经玉兵器、玉美器、玉神器以及早期“王室玉”等若干阶段的演进和
横向价格联盟是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也对一国的经济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世界各国(地区)在各自的反垄断法中都对它规定了非
本文从服饰、礼仪制度入手,解读所谓《雍正帝观花行乐图》的内容和年代,揭示其当为与雍乾继位有重要关系的"牡丹台纪恩图"。由此重新审视雍正继位问题,指出:少年弘历是雍正争
<正> 顺治帝与董鄂妃的爱情悲剧,历来为世人所瞩目。辛亥革命后,董鄂妃的来历问题,又引起人们的议论和猜测,先曾说她是明末名妓董小宛,后又认为她本顺治弟媳、襄亲王博穆博果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一新时代中,现代制造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简要地概括其变化可用“十化”来描述,即:制造信息化、制造柔性化、制造集成化、制造智能化
液压系统采用液压元件集成配置,可以显著减少管路联接和接头,降低系统的复杂性,增加现场添加和更改回路的柔性,具有结构紧凑、安装维护方便、泄漏少、振动小、利于实现典型液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