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雅泸高速位于四川省境内,是国家重要公路北京~昆明路段的重要组成部分。线路所经地区地形复杂,属于中山构造剥蚀堆积地貌,地层岩性分布多样,断裂构造发育。在此地质背景下,由于人类工程活动,诱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雅泸高速K198~K199段,在2009年9月中旬的一场连续强降雨过程后,路基和路肩挡墙发生明显变形,虽然当时即进行了工程加固,但在其后一年多的时间中,滑坡体的变形不断增长,破坏程度不断加剧,严重影响了雅泸高速的正常通行。本文的研究目标旨在通过现场调查滑坡体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变形破坏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来分析滑坡体变形破坏规律和发生机理,进行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治理措施建议。该滑坡为降雨诱发的碎石土边坡失稳形成,滑坡体物质组成为第四系的人工填土、中密~密实的块碎石土和可塑~软塑状态的粉质粘土。滑坡后缘出现在半挖半填路基的路面上。后缘公路的沉降变形和公路外侧的挡墙倾倒变形始于2009年9月,此时公路仍然处于施工过程中;且滑坡体所在的公路变形,在公路建成通车以后,依然在不断加剧,尤其是在暴雨过后。根据滑坡的变形程度将滑坡体分为三个区,变形最为明显的为滑坡体的中后部。将滑坡体的变形过程监测数据与相应时间段的降雨资料对比分析可得,虽然滑坡体的变形相对于连续降雨具有一定时间间隔的滞后效应,但毫无疑问滑坡体的变形是由降雨触发而引起的。另外,滑坡体松散的物质组成、内部丰富的地下水、公路施工荷载,是加剧滑坡体变形的重要因素。通过极限平衡法和数值模拟分析进行滑坡体在暴雨和天然状况的下的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滑坡体在天然状况下保持基本稳定状态,在暴雨状态下处于不稳定或欠稳定状态;滑坡体最大位移处于滑坡体中后部。据此,本文提出了排水和支护双管齐下的措施控制滑坡体的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