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刻作爲一種重要的出土文獻,能真實、準確地反映某一時期語言文字的風貌,隋代石刻是隋代史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隋代是楷書剛剛成熟的階段,隸書還沒有完全退出使用領域,石刻文字完好地保存了這一面貌。我們選取的石刻有303方,包括墓誌294方,造像記、碑記等9方,以墓誌爲主。這一批資料爲文字學和文獻學的研究與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價值。前賢時修對魏晉南北朝楷書和唐代楷書的研究頗多,而對隋代石刻楷書關注還不夠,更少有對隋代石刻文字做斷代研究,多把隋代作爲上承魏晉南北朝和下啟唐代的紐帶。針對這一不足,本文以字形爲出發點,對隋代石刻楷書文字作出典型描寫,總結出這一時期楷書的書寫特點和構形特點,爲探索漢字發展演變規律提供佐證。本文的研究材料取自《隋代墓誌銘匯考》、《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中隋代仁壽至大業年間(公元601-617年)的石刻文字。根據《玉篇》、《顏監字樣》、《干祿字書》和《說文解字》確定正體字并作爲檢索字頭,將異體字列於其後,排除重複的字形,最後製成數據庫。在數據庫平臺上,從構形層面對隋代石刻文字進行研究。本文把隋代石刻文字與《漢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及《說文解字》進行歷時的對比,歷時和共時相結合,力求對隋代石刻文字進行系統研究和準確定位。全文分爲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緒論,首先介紹了本文的研究對象、材料來源及術語;其次介紹了楷書及與楷書異體字相關的研究概況;最後是研究思路、研究意義、研究方法與步驟、選材原則。第二部分是對石刻文字進行整理與校勘,對未釋字進行力所能及的考察。第三部分以隋代石刻中典型的隸書、楷書、行書爲例證,以實例分析爲基礎,對隋代字體尤其是隸楷書的書寫情況進行分析。第四部分同樣是以實例分析爲基礎,分析隋代楷書異體字的典型構件及其所呈現的部分規律,如同化、異化、記號化和新生。最後是“結語”,總結了文章的研究成果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