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采用坚强内固定的单纯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成形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 BSSRO)-术后快速正畸治疗下颌前突(mandibular prognathism, MP)的术后复发率情况及影响复发的相关因素,以及治疗后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MJ)位置的变化及与传统治疗方法的差别,为临床应用及改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12年01月至2014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颅颌面中心2接受治疗的18位MP患者(男性9位,女性9位),术前未正畸,直接行BSSRO-术后快速正畸治疗,术前(TO)、术后5天(T1)及术后1年及以上(T2)拍摄头颅侧位X片。应用计算机软件MedCeph4.0.1.x进行标志点测量。其次对24位MP患者(男性8位,女性16位)在术前及术后1年进行头颅计算机断层(computed tomography, CT)扫描并三维重建。面部对称及不对称组12位,根据中线角设为偏颌侧和非偏颌侧。应用医学成像软件Proplan 14对术前术后TMJ位置进行测量,并与传统治疗方法进行比较(参照2012年日本学者Ueki发表的文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8位患者经单纯行BSSRO-术后快速正畸治疗,术后效果满意,无术后并发症。在水平向上,B点在T1较TO平均后退7.5mm,在T2较T1平均前移21mm(28.0%)。Pog点在T1较TO平均后退6.6mam,在T2较T1平均前移29mm(43.9%)。在垂直向上,B点(1.3mm)和Pog点(1.0mm)在T1较TO向下移,在T2较T]向上移(分别为0.1mm和0.3mm)。Ramus angle在T1较TO平均增加4.3。,在T2较T1平均减小1.1。(25.6%)。在水平向和垂直向,B点和Pog点的后退距离(T1-TO)与术后长期改变的距离(T2-T1)无显著相关性(P>0.05)。Ramus angle的改变(T1-TO)与Pog点的改变(T2-T1)无显著相关性(P>0.05)。对24位患者头颅CT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面部对称组,术前偏颌侧与非偏颌侧对比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面部不对称组,术前矢状位升支角偏颌侧明显小于非偏颌侧(P=0.023);术前偏颌侧面部对称组与面部不对称组相比各参数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偏颌侧面部对称组冠状位升支角明显大于面部不对称组(P=0.0161)。在面部对称组,偏颌侧术前术后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非偏颌侧冠状位髁突角(P=0.0355)及前间隙(P=0.0412)术后明显大于术前;偏颌侧与非偏颌侧对比术前术后各参数变化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面部不对称组,偏颌侧术前术后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偏颌侧冠状位升支角(P=0.0175)及矢状位升支角(P=0.0398)术后明显大于术前;上间隙术后明显小于术前(P=0.0319)。在面部对称组及面部不对称组,偏颌侧与非偏颌侧对比术前术后各间隙变化幅度无明显差异(P>0.05)。经单纯BSSRO-术后快速正畸治疗MP患者,其TMJ位置各参数的变化值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在面部对称组,偏颌侧及非偏颌侧关节后间隙的变化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07和0.037),变化幅度均小于传统治疗方法:在面部不对称组,偏颌侧各参数变化值无显著性差异,非偏颌侧关节上间隙的变化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0),变化幅度大于传统治疗方法。结论:单纯行BSSRO-术后快速正畸治疗MP存在一定的复发率,但是复发程度与B点和Pog点及ramus angle术中改变程度无显著线性相关性。在面部对称组,术前偏颌侧与非偏颌侧TMJ位置相近;在面部不对称组,术前矢状位升支角偏颌侧较非偏颌侧小;术前非偏颌侧面部对称组冠状位升支角较面部不对称组大。经单纯BSSRO-术后快速正畸治疗MP,面部对称组的非偏颌侧术后冠状位髁突角及前间隙出现了扩张,面部不对称组的非偏颌侧术后冠状位升支角及矢状位升支角增加,上间隙缩小,而偏颌侧无明显改变。在面部对称组及面部不对称组,偏颌侧与非偏颌侧对比术前术后各间隙变化幅度相近。与传统的MP矫正方法比较,单纯BSSRO-术后正畸治疗在面部对称组偏颌侧及非偏颌侧髁突关节后间隙位置变化小于传统治疗方法,而在面部不对称组非偏颌侧上间隙位置变化大于传统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