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物是人类发展史上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我国,已经发现了许多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古建筑、古墓群及珍贵艺术品。这些名贵的历史遗存,是作为学者专家研究人类历史、文化和艺术等发展的重要依据。近年来,环境对文物的影响已经受到国内外文物保护科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影响文物的环境因素多种多样,其中与文物联系最密切的是埋藏土壤环境,因此研究土壤环境中的各项因子对文物的影响,有助于了解文物在埋藏环境中的腐蚀行为,为考古工作提供更精确的参考资料。本论文以甘肃某战国墓群中的M16、M50及M42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物理性质、金属全量和金属不同形态、阴、阳离子含量及土壤中微生物的不同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了文物在复杂的埋藏土壤环境中可能受到的影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物理指标分布特征的研究表明:M16、M50及M42土壤的含水率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主要分布在4.5820.59%之间;pH均呈弱碱性,主要在8.058.63范围;M16、M50、M42土壤主要为壤土和砂土,D50分别在0.50888.71μm、1964.25μm、38.9570.53μm范围。依据土壤重量含水率和干旱程度分级标准,三处土壤均属较湿润型土壤,有机、无机文物均易发生物理化学腐蚀。(2)金属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埋藏土壤中金属分布特征不同,且有不同的存在形态,对文物的影响主要通过发生电化学反应而体现。(3)阴、阳离子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埋藏土壤中的阴、阳离子分布特征不同。土壤中的阴离子如F-、CO32-、SO42-等与阳离子如Ca2+、Mg2+等易形成难溶盐类物质以析出的形式积累聚集,并产生定向结晶和水合力作用于地下文物,使文物遭到粉化破坏。(4)微生物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M16、M50及M42土壤中的微生物浓度均值分别为6.645×104、1.2774×104、2.17×105个/克土;其中主要分布着纤维单胞菌属、金杆菌属等八种不同菌属。它们通过释放生物酸或酶,以苔藓、地衣的形式包裹住文物,或以墓葬中有机文物为碳源和能源,降低文物原有的强度,发生降解腐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