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整合与重构研究

来源 :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46次 | 上传用户:godsay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村落是在自然环境、风水理念、宗族意识、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住居环境,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村落的经济结构、社会关系以及村庄空间形态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农村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空间建设模式,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因而成为建设中的薄弱环节。随着江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崛起,公共空间混乱无序的面貌与村民日常生活及村庄经济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如何对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进行整合与重构以提升村庄的整体面貌,刺激公共生活的开展,为村庄旅游产业等相关经济发展助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江南地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着眼于传统村落物质环境和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从要素整合与系统优化并重的角度出发,结合村民公共生活的需求和村庄发展的需要,探讨具有可行性的公共空间整合与重构策略。首先,对江南地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重点研究公共空间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趋势。得出“一般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适应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进行调整重构是必然的。继而,将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原理运用到公共空间的研究中,将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按照形态特征划分为公共空间“斑块”、“廊道”和“基质”,研究各要素的构成规律和形态特征,并进一步研究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通过这部分研究把握传统的精髓,为整合与重构策略的提出提供了基础和依据。进而选取江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对村落的基本情况、公共空间要素构成、具体的整治措施、更新的特色和启示进行深入系统地分析,为后文的研究提供了案例支持。最终,对前文的理论及案例研究进行总结归纳,进一步分析了江南地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整合与重构的动因、遵循的理念和原则,提出对各要素及公共空间体系进行整合与重构的具体设计策略和实施策略,并以南京市高淳区固城镇蒋山村公共空间整治规划的具体实践案例论证措施的可行性。传统村落是历史遗留给现代的宝贵财富,在传统村落中又尤以公共空间最具多样性、最能反映当地风俗文化,以“织补”的方式对公共空间要素及整体进行更新,处理好资源的保护与发掘,空间形态的完整与和谐,功能的传承与置换,秩序的强化与优化,实施的合理与高效等一系列问题,为传统村落适应现代化的需求而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6-0263-01    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达到上述目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1 注重课前预习,独立寻疑,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叶老先生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
为了对复杂地质构造空间分布进行较为准确且全面地评价,提出了一种基于GPS定位、三维激光扫描、高密度电法的多源信息融合分析方法,通过对某采空区勘探得到的电阻率信息与实
为探究自然变异对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的影响,首先采用秩评分和多准则决策排序法在漳河流域进行GCMs适应性评估,进而构建考虑自然变异与否的统计降尺度模型MOS进行对比分析,最后
《神州》杂志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中国文联”)主管、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主办、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9—5071、国内统一刊号:CN11—4461/I国内外公
地球是一个结构复杂、动态变化和相互影响的不确定性巨系统。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地球4大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及其相互作用密切相关。人类生存繁衍于地球母亲的怀抱,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受到自然灾害的冲击。
评价岩体完整性的定量指标K_v取决于岩体与岩块的纵波波速,因此准确地测得岩块纵波波速是评价岩体完整性的关键环节之一。提出了利用振动法测量岩块纵波波速即利用布设在岩块
青贮玉米是河北省粮改饲的主要目标作物,但河北省在青贮玉米种植过程中存在着产量低,灌水施肥不合理等问题。为制定合理的水肥管理措施,提高青贮玉米的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通
外资即将进入城轨交通市场与民企资本争食中国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组委会透露:“十五”期间,国内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已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十一五”期间还将投资20
开展16个辉绿岩试样在三点弯曲加载条件下的声发射试验,得到含有不同切口位置的应力-应变曲线、断裂模式与声发射特征参数,研究在不同拉-剪应力条件下的岩石声发射特性,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