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三星电磁编队相对平衡态及其特性研究

来源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linx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航天器在轨服务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多个航天器组成编队协同工作,对某一特定空间目标实施在轨操控成为新的空间任务模式。近年来,以电磁力、库仑力为代表的星间非接触内力的研究,为航天器在轨操控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与技术途径。航天器电磁编队作为典型的非接触内力作用编队,利用安装于各航天器上的电磁装置产生可控电磁力/力矩以实现对编队系统相对位置/姿态的在轨控制,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喷气推进带来的羽流污染、工质消耗等技术问题,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连续、可逆且同步的在轨控制。随着协同航天器编队技术的飞速发展,电磁编队技术逐渐变为当今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性课题。但由于电磁编队的内力特性以及编队系统的高非线性/耦合性,给编队系统动力学与控制问题带来一定挑战,一些关于航天器电磁编队动力学与控制的难题仍有待解决。针对航天器电磁编队的动力学与控制问题,论文开展了电磁编队动力学建模、相对平衡态分析、编队系统稳定性分析等相关研究。(1)静态电磁编队相对平衡态条件。相对平衡态对应实现静态编队,此时编队系统各航天器相对位形保持不变,相关研究对编队系统空间构型保持与重构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牛顿-欧拉方程建立航天器电磁编队矢量动力学模型;由静态编队平衡态特性,基于矢量力学方法推导航天器编队系统平衡态条件与磁偶极子配置情况。(2)电磁编队Hamilton动力学模型。航天器电磁编队在轨飞行涉及到复杂的运动形式:一是整个编队系统随质心做定点运动;二是编队系统中各航天器之间的相对运动。为清晰的描述编队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和各航天器间的相对运动关系,论文基于Hamilton力学方法建立编队系统姿/轨耦合动力学模型,推导了航天器电磁编队无扰动条件下的耦合非线性六自由度动力学方程,并与电磁编队矢量力学模型对比,验证Hamilton力学模型适用性。(3)电磁编队平衡态求解及稳定性分析。航天器电磁编队相对平衡态及其稳定性问题研究是静态编队在轨运行的基础性课题,关系着航天器编队系统能否在轨安全且稳定运行。论文针对双/三星静态编队平衡态构型与磁偶极子配置等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基于所建立的航天器电磁编队相对平衡态条件结合编队系统Hamilton非线性动力学方程对求解平衡态构型的稳定特性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其他文献
在淹没平面水射流垂直冲击自由水面时,当射流出口速度大于临界振翅速度时,就会发生自激振翅运动(self-excited flapping motion)。自激振翅运动是射流不稳定性的一种体现,但该运
学位
为适应集约高效矿井建设,综采工作面单产能力要不断提高,工作面生产系统可靠性必须进一步加强。综采矿压监测技术和装备必须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矿压监测要实现自动化,必须解
无人机的自主着陆和回收是无人机研制、生产、运行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事故率最高的阶段之一,精确稳定的状态参数估计是自主着陆和回收的基础。视觉导航是一种利用视觉方法测量
基于改进的分子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原子力显微镜(AFM)探针在硅表面变载荷刻划的形变特性.利用结构辨认算法显示非晶层的形成,并建立切屑分布的定量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考察刻
目前汽车保有量爆炸式的增长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使得交通拥堵及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发达国家纷纷开展了无人驾驶汽车、车路协同等智能交通技术的研究,意在通过智
飞行器在地面运载过程的随机振动以及推进过程中起飞排气噪声与运载火箭高速飞行时引起的气动噪声对飞行器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随机响应的预示和随机载荷的识别仍然是目前
可重复使用运载器(RLV)代表了未来航天运输技术的发展方向,世界各航天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在进行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相关技术储备。要成功研制RLV,需要解决诸多科学技术难题,其中RL
为了解决硒化镓(GaSe)晶体制备困难、化学性能差的问题,对GaSe晶体传统的化学汽相沉积制备方法进行了改进,采用移动加热源法制备GaSe晶体.搭建了GaSe晶体的制备装置,通过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