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乡村治理的动态变化研究——基于精英人物的考察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youshenghuoz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唐宋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商品经济的这一发展促成了唐宋社会的变革,这种变革表现为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在商品经济的影响和刺激下,各地区间的经济交流加强,社会资源的流通更加方便迅速;这一时期的经济思想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逐利”意识明显加强;村落形态也发生了改变,由集村变成了散村;城市和乡村出现分离,而互补关系却进一步加强。这些变化使得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的成本上升,造成政府财政负担的加剧,同时也使得乡村的社会精英的经济特征逐渐扩大,并在最终使得乡村治理方式发生了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化。   对于唐宋之际的乡村社会政治而言,在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的同时,一些新的乡村组织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随着佛教的世俗化和宗族的士族化,还有商人集团的扩大,在乡村社会中官方组织不再是单一组织,官方组织领袖也不再是单一的乡村地方精英,乡村的精英团体出现了多样化,尤其是其中的社邑更具特色,到了宋代,行会的出现将这种乡村组织的发展带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乡村中经济资源优势逐渐显露,成了乡村社会精英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   而这种变化深层次的影响造成了在乡村权力体系中官方色彩的淡化,在地方精英体系中,社会组织和宗族组织领袖的地位逐渐超越了乡正、里正等官方组织领袖的地位,造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唐宋时期乡村治理上的“自治”现象。   对于这种现象的描述,目前史学界有很多的提法,其中尤以林文勋教授的“富民社会理论模式”影响广泛,本文尝试着在对唐宋时期乡村社会政治结构和精英人物描述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分层理论来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初浅的探讨,我认为一个阶层的出现不仅仅表现在人口基数上的稳定,更应该表现在社会经济地位的稳定上。乡村社会精英的提法能够更好的表现这一时代的巨大变迁,当然对于富民社会理论模式我认为其对于我们的启发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随着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以商人为首的富民群体社会经济地位也会越来越得到体现,富民阶层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其具体形成过程以及形成的标志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其他文献
梅加拉亚邦原属于阿萨姆邦的一部分,1972年1月21日单独建邦,该邦面积2.2万多平方千米,人口270多万(2007年数据),首府西隆。该邦成立后,民族矛盾激化,最终导致民族之间的暴力冲突,对
杂花生树,铁笔生画。钢笔,作为主要的书写工具,在江西钢笔画第一人宋铁鳌先生的手里,有着另一番神奇的魔力。但凡欣赏过他一笔一勒刻画的花鸟草虫,山川林木,蓑衣、石磨、古街
学术研究的本质是求知。理论即为一种求知工具的路径,它组织事件、整合历史,赋予历史解释话语能力,从而对历史经验进行合理而有意义的解释。由于战略本身是一种方法艺术,因而把战
印度东北部的移民问题是指本地居民与外来移民的冲突问题,而在阿萨姆邦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移民问题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就开始存在,印度独立以后特别是孟加拉国成立以来阿萨
驻扎在云南省内的滇军是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声名鹊起的滇军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唐继尧统治云南时期,可以说驻省内滇军是滇系军阀统治云南的根本力量之一。民国军阀混战时期,云南
滇西边区,也称腾(越)龙(陵)边区,是指云南腾越州(曾改为厅)龙陵厅以外的南甸、陇川、干崖三个宣抚司,猛卯、芒市二个安抚司,盏达、遮放二个副宣抚司,户撒、腊撒二个长官司等土司地
中产阶级,是伴随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成长起来的。自1855年《鲍林条约》签订后,泰国便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体系,泰国中产阶级在外来势力的催生下产生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泰国
茉莉花茶,就是茉莉与茶融合的故事。很多人惊叹于花与茶近乎完美的融合,在鲜香灵动的茉莉花茶里,有着福州独特的山水灵气,有冒着酷暑采花的人们,还有那些在深夜窨制茉莉花茶
放眼看去,北京各大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总是挤满了人,每个挂号窗口前都是一条长龙队,有的患者甚至在凌晨就赶往医院窗口排队等。“挂号难,看病难”成了患者心头挥之不去的阴
住房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这一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民众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在苏联存在的70余年中,党和政府不断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