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铁司机驾驶状态与效能直接关系到轨道交通的输送能力、效率和安全性。而目前国内外对地铁司机疲劳研究较少,缺少量化的测试数据支撑。本文从主观和客观调查实验入手,对地铁司机疲劳状况进行了分析,对预防地铁司机疲劳、保障地铁安全运行具有现实意义。论文对地铁某线路全体地铁司机282名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其工作情况和主观疲劳状况进行了分析;选取有代表性的22名地铁司机跟班进行了包含闪光融合频率、反应时、血压测试和动态心电等的测试,同时请他们填写主观测评问卷;通过主客观实验比对,分析了该线路地铁司机的实际疲劳情况,提出了预防疲劳驾驶的措施建议。研究发现:(1)a.白班总体工作量较大,主观疲劳感受越强烈,午休时动态心电测试显示工作造成体力消耗增加,产生疲劳表现,午休上班后1-2小时困倦感增加显著,随着工作结束,困倦感和不安定感下降,表现松弛,和反应时间下降一致,精神疲劳呈现缓解,但乏力感和模糊感上升,身体机能主观感受上并未恢复;b.夜班班次中,血压和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试结果显示疲劳,主观问卷调查显示疲劳最为显著,说明随着工作结束身体和心理均出现疲劳;c.下夜班时间较短,身体机能的疲劳表现不明显,但是由于违反正常的生物钟进行工作,加上主观测评疲劳显著,不安定感和困倦感指标逐渐增加,更多的带来精神和心理层面的疲惫。(2)在结果基础上提出定期对地铁司机进行心理咨询、工作指导的建议,同时改善工作环境,增加有关部门关注,尽快建立动态疲劳监测系统,降低可能因人的不安全行为而造成事故的几率,从而保证行车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