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与咪哒唑仑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镇静效果和对呼吸、血压、心率、GCS评分及颅内再出血的影响。方法:1.选取54例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病人40例,女性病人14例,平均年龄(59.2±10.5),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镇静治疗组(D组)和咪哒唑仑镇静治疗组(M组)。术后2小时拔除气管插管后,开始给予镇静治疗。在相同的镇静深度下(Ramsay评分[1]),分别于镇静前,镇静后4小时,8小时、12小时、16小时、20小时及24小时记录两组受试患者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GCS评分及颅内再出血情况。2.比较和分析:2.1D组和M组镇静前、镇静前、镇静后4小时、8小时、12小时、16小时、20小时及24小时的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并对24小时内两组发生呼吸抑制例数进行比较。2.2D组和M组镇静前、镇静后4小时、8小时、12小时、16小时、20小时及24小时的心率变化情况,并比较各时间点的心率波动幅度。2.3D组和M组24小时内出现低血压病例数比较。2.4D组和M组,镇静前、镇静后4小时、8小时、12小时、16小时、20小时及24小时GCS评分变化情况。2.5D组和M组,镇静后24小时颅内再出血情况(评定标准:血肿量超出20m1,中线偏移大于1cm)。结果:1.呼吸变化:D组Sa02变化不明显,M组呈下降趋势,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D组发生呼吸抑制病例为0例,M组6例。D组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M组,二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2.心率变化:D组,镇静后4小时、8小时、12小时、16小时、20小时及24小时与镇静前相比心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有统计学意义;M组,镇静后4小时、8小时、12小时、16小时、20小时、24小时与镇静前相比心率亦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有统计学意义;与M组相比,D组镇静后心率下降幅度更大,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0.05P2<0.05P3<0.05)。心动过缓:D组发生心动过缓病例为3例,M组2例,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低血压:D组发生低血压例数2例,M组1组,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4.GCS评分:D组镇静后4小时、8小时、12小时、16小时、20小时及24小时与镇静前相比,GCS评分无明显变化,变化幅度无统计学意义;M组镇静后4小时、8小时、12小时、16小时、20小时、24小时与镇静前相比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比较,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0.05P2<0.05P<0.05)5.颅内再出血:24小时后,D组及M组均未出现颅内再出血病例(P<0.05)。结论:1.右美托咪定无呼吸抑制作用,可安全用于非机械通气患者。2.右美托咪定有抑制机体交感神经兴奋作用,使心率减慢,降低机体基础代谢率,对心脑等器官有保护作用。3.右美托咪定镇静效果满意,镇静期间不影响对患者意识状态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