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败血症是由细菌病原体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血中生长和繁殖从而产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可引起败血症的细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厌氧菌和真菌。目前,尽管医疗手段不断进步,治疗败血症仍是一个世界级难题。对氧磷酶1(Paraoxonase1,PON1)最初被发现,是由于其可以高效水解对氧磷而保护机体。PON1主要在机体肝脏中表达并分泌到各个与解毒相关的器官中,而其中又以肝脏和血液中的PON1表达量最高。PON1的活性水平与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密切相关,而败血症患者体内必然伴随着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的出现。根据文献报道,败血症患者体内的PON1活力低于正常人体内的PON1活力。因此,研究血清中的PON1活性与败血症的相关关系,并在其基础上建立败血症氧化应激动物模型,对于治疗败血症新药的研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先对13种在药物开发以及毒理研究中常用的实验动物,即Wistar大鼠、SD小鼠、沙鼠、豚鼠、C57BL/6小鼠、ICR小鼠、BALB/C小鼠、DBA/2小鼠、CBA/N小鼠、C3H/HeJ小鼠、F344大鼠、仓鼠、兔和正常人血清中的PON1的三种酶活性,即有机磷酸酯酶活性、芳香酯酶和内酯酶活性进行测定,发现C57BL/6小鼠和SD大鼠血清中的有机磷酸酯酶与人血清中有机磷酸酯酶总活力相当;C57BL/6小鼠和DBA/2小鼠血清中芳香酯酶与人血清中芳香酯酶总活力相当;ICR小鼠、BALB/C小鼠、DBA/2小鼠、CBA/N小鼠、C3H/HeJ小鼠和C57BL/6小鼠血清中内酯酶与人血清中内酯酶总活力相当。之后,选取其中三种实验动物,即沙鼠、C57BL/6小鼠和豚鼠进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实验,试图发现一种相对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动物。LPS诱导动物模型实验结果显示,豚鼠经过LPS诱导后三种酶活性都升高,与预期结果相反;而C57BL/6小鼠和沙鼠经过LPS诱导后三种酶活性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与预期结果相同。因此在通过LPS诱导动物模型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动物之间诱导后酶活性的差异。如果在进行药物开发或者毒理研究时选用几种动物模型,应先考虑建立动物模型间数据转换的可能性,以及数据之间的相关性。相比较而言,通过LPS对来源更容易获得以及更具应用普遍性的C57BL/6小鼠进行诱导,建立败血症氧化应激动物模型,将更适用于败血症治疗药物的药效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