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贫困的政治学——对新中国反贫困政策变迁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vi8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问题一直是国家发展绕不开的现实存在。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已走过68年峥嵘岁月,这段岁月即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奋斗史,也是党反贫困的斗争史。历史总是深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于是,本文尝试对中国反贫困政策史进行政治学解读,以挖掘中国反贫困政策的政治逻辑,并在反贫困政策历史发展中探寻中国的政治发展路径。第一部分主要内容为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反贫困政策的研究综述。研究综述主要基于部分重要文献,从反贫困理论与政策两个纬度对其做出类型学梳理与分析。第二章中,笔者建构了一个分析框架,以实现对反贫困政策的政治解读。分析框架的构建则是借鉴了政治系统论。中国共产党对权力、执政地位、国家治理的政治价值认识构成了政治系统里的“软件系统”,政策实施需要借助的政治体制、政策工具则是政治系统里的“硬件系统”。受政治价值决定的反贫困政策通过“硬件系统”付诸实践,实践的政治绩效输出政治系统,并反过来影响政治主体价值选择。文章第三部分为中国反贫困政策历史的内容梳理。文章中,笔者将近70年的反贫困史分为三个时间段:1949-1977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反贫困;1978-2000改革开放时期的反贫困;2001-至今,全面建成小康时期的反贫困。第四章,通过分析框架对第三章反贫困政策的历史内容做具体的政治学解读。“软件系统”中,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价值观从片面理解社会主义,发展为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建设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这个价值观在今天,进一步演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硬件系统”中贫困政策体制机制日臻完善,反贫困政策部门日渐专门化,政策工具选择走向了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制度理性的统一。政策绩效方面,国家反贫困政策走向全面化以获取合法性认同;反贫困政策的实施保障了公民的权利,公民身份得以实现;政府认同与公民身份实现是现代国家构建的重要内容。最后,在政治解读的基础上,实现对中国政治发展逻辑的探寻。论文第五章,笔者对未来中国反贫困政策会遇到的问题做出简要讨论,并以此展望中国反贫困政策前景。
其他文献
1928年4月从徐州誓师的第二次北伐,是蒋介石掌握实权后首次独立领导并联合国民党其他军事集团首领冯玉祥、阎锡山和李宗仁白崇禧发动的对奉系军阀张作霖的一场统一战争。这次
上海在中国抗战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民党军统在沦陷后的上海是一支重要的地下抗日力量。但以往学界对军统在沦陷区的地下抗日活动研究不多,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军统在沦
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在广大农村基层社会所采取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安排,也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经过三十余年的探索实践,村民自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对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