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1945年军统上海抗日活动研究——以锄奸和策反为中心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2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在中国抗战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民党军统在沦陷后的上海是一支重要的地下抗日力量。但以往学界对军统在沦陷区的地下抗日活动研究不多,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军统在沦陷区的抗日活动,更几乎是研究空白。“孤岛”时期的上海,一市三治,曾给地下抗日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自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占公共租界,法租界也名存实亡。军统失去租界的掩护,在上海的抗日行动遭到前所未有的摧残。面对困境,军统上海区转变工作方式,工作重心从先前以制裁汉奸、狙杀日军、袭击破坏为主,政治策反为辅的工作方针,逐渐转变为以秘密的政治策反为主,公开的军事行动为辅的工作方针。  本文研究1942至1945年军统上海区的锄奸和策反活动,以史料为依据,力图展示军统上海区在抗战后期近四年时间里地下抗日相关重要工作的历史实况。  全文共分为6章:  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主题、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难点、资料特点和结构内容。  第二章,概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占领军对上海的全面统治,即军统上海区地下抗战的社会环境;并梳理1942至1945年军统上海区的组织概况。  第三章,梳理军统上海区1942至1945年抗日锄奸活动的概况;介绍几个大案要案;并分析军统上海区抗战后四年所从事的抗日锄奸活动特点。  第四章,阐述军统上海区抗战后四年策反活动的概况,分类展示他们对汪伪文官和军人等各种类型汉奸的策反工作及其成效。  第五章,分析军统上海区抗日锄奸和策反活动的正面意义及负面影响。  第六章结语,对全文作出简要的概括。  本文通过对各类史料以及国内外研究论著进行对比研究,首次厘清了1942至1945年军统上海区的抗日锄奸和策反活动情况,并对此作出客观评价。本文可以填补上海全面沦陷后抗战史的部分研究空白,充实沦陷区尤其是沦陷区大城市抗战史研究的薄弱环节。笔者还认为我们应客观地承认国民党军统局为抗战作出过重要贡献,承认那些为地下抗日活动献出宝贵生命的军统局烈士也属于为民族独立而献身的人民英雄的范畴。
其他文献
学位
在冷战时期,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成严重的对峙状态,其军事方面的最主要表现为“武力冷战”。冷战结束后,虽然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已经不复存在,但美国和中国无疑已经成
从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城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区域差距日益明显、行业收入差距逐渐上升、个人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等方面看,我国的贫富差距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改革
1928年4月从徐州誓师的第二次北伐,是蒋介石掌握实权后首次独立领导并联合国民党其他军事集团首领冯玉祥、阎锡山和李宗仁白崇禧发动的对奉系军阀张作霖的一场统一战争。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