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股指期货市场,有利于完善一国资本市场的交易结构,更有助于构建一个健康全面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进而推动经济健康、安全发展。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改革创新,我国的股指期货市场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那么在市场运行中,市场效率如何,市场应具备的功能能否有效发挥,成为了监管层和投资者关注的重点。本文结合我国股指期货市场的发展特征与实际运行情况,依托合理的经济学理论与科学的计量研究方法,构建了客观的股指期货市场效率评价体系,全面衡量市场效率水平的同时发现影响市场效率的因素,作为投资者投资与监管层制定政策的参考,以推动股指期货未来更安全、高效率的运行,使其更完美的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主要介绍了市场效率评价相关理论,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第2章主要介绍我国股指期货的发展历程、合约特点、运行特征,并进一步构建出效率评价体系。首先对我国股指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之后梳理了各国金融市场中曾经存在过的中国概念股指期货合约情况,并着眼于合约设计的各个条款与沪深300股指期货相比较,发现在众多中国概念股指期货中,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的设计相对科学合理,兼顾了我国资本市场建设需求和新品种的安全、平稳起步,但同时,随着市场规模与投资需求的逐渐扩大,较为保守严格的合约条款设计难以吸引更多投资者入市交易,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活跃度,制约了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随后,进一步对沪深300股指期货推出后的市场运行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上市后市场总体运行平稳,未出现明显的风险事件。最后,依据国内外现有研究以及市场效率评价理论基础,从信息效率、运行效率、价格发现效率和避险效率四个考察维度构建出我国股指期货市场效率评价体系,作为后续研究的目标与指导。第3章的信息效率研究是整个股指期货市场效率研究的基础。首先,将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后的交易数据划分为四个均匀的研究子样本区间,基于有效市场假说中随机游走过程的理论框架,运用自相关检验、游程检验和方差比检验方法,对我国股指期货市场的日交易与5分钟高频交易上的信息效率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我国股指期货市场的不断发展,高频和低频的市场信息效率均未发生明显变化,且二者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中,日收益率数据显示出在股指期货市场发展的各个阶段,市场均能满足弱式有效市场特征。而5分钟收益率数据显示出四个发展阶段市场均不满足弱式有效市场特征,市场的信息效率也并未随着市场的发展而提升。随后,基于分形市场假说,运用ADF-KPSS联合检验法、自相关系数法和R/S检验法检验了日度数据与5分钟高频数据上我国股指期货全样本区间的收益率及波动率序列的长记忆性。实证结论表明:日度数据上的股指期货的收益率序列及波动率序列均不具有显著的长记忆性,进一步说明日度数据上的我国股指期货市场是一个信息有效市场;而五分钟数据上,股指期货波动率序列具有显著的长记忆性,长记忆性的存在意味着我国股指期货市场的历史信息将对当前价格的变动产生一定的影响,进一步显示出我国股指期货市场的信息效率还有待提升。第4章基于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从市场交易成本和市场流动性的角度对股指期货市场的运行效率进行研究。首先,对我国股指期货市场的各项交易成本进行分析,探讨了优化我国股指期货交易成本的各项制度安排。其次,根据行为金融学理论,将每个研究子样本区间根据价格变化的不同阶段进行了划分,采用量价结合的方法对我国股指期货市场的流动性进行了初步统计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市场的发展,沪深300股指期货成交量和持仓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市场规模有了明显的扩大。股指期货发展的第一年,不同价格波动阶段的交易频率均大于随后的三年中相应阶段的交易频率,且在每个子样本区间中,上涨阶段的交易频率最高,市场深度也最大,可以从投资者结构与投资行为的角度解释这部分统计结果。之后,进一步运用价格冲击模型,在Brennan和Subrahmanyan构建的综合考虑成交量和成交价的交易成本模型基础上,对我国股指期货市场流动性进行了研究。实证结论表明:固定成本与可变交易成本对流动性的冲击随着市场的发展均呈现一个由低到高再逐渐降低的波动态势,但变化路径不完全相同,而在股指期货发展的第四年,流动性最高,市场运行效率也最高。另外,不同的价格波动阶段,流动性具有不对称性,其中,上涨阶段市场的流动性最高,市场运行效率也最高。第5章主要对我国股指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效率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内涵,归纳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定义以及形成原因,并给出了期货所发现的价格的特点,进一步给出了能够对期货市场发现价格产生影响的因素。随后,釆用Granger因果检验、Chan模型、GS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定性分析了我国股指期货市场价格发现效率,发现沪深300股指期货在上市交易后的四个年度均与沪深300指数具有因果关系,价格变化能够相互引导,且二者价格变动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我国股指期货均表现出一定的价格发现功能。同时,实证研究表明,在股指期货上市交易后的前三年,股指期货相对于现货指数在价格发现中处于弱势,在上市交易的第四个年头,才开始在价格发现中处于主导地位,股指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表现出一个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之后,运用修正信息份额模型和因子份额模型测量了沪深300股指期货在价格发现过程中的贡献度,从量能的角度评估了我国股指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效率,发现股指期货对价格发现的贡献度也表现出一个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直至第四年,股指期货对价格发现的贡献度才超过了沪深300指数对价格发现的贡献度。第6章对我国股指期货市场的最重要目标——避险效率进行研究。在对套期保值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后,以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为现货研究对象,运用固定套期保值比率估计模型(OLS、BVAR、VECM)和时变套期保值比率估计模型(VECM-BGARCH、DBEKK-GARCH、DCC-GARCH)对沪深300股指期货的最优套期保值比率进行了估计,并对各模型下的风险规避效果进行比较。实证结论表明:无论在样本内区间和样本外区间中,各模型反映出的沪深300股指期货套期保值效率都较高。DBEKK-GARCH模型相对于其它模型的套期保值效果最好,在理论上能够最大程度的对冲现货风险。但在实际应用中,该模型的套期保值比率是动态的,可能会造成调仓的成本较高,因此,OLS模型也可以适当应用到实践中去,从而使沪深300股指期货充分发挥规避风险的作用。最后,运用DBEKK-GARCH模型考察了沪深300股指期货对于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股票及股票组合的套期保值效果,发现避险效率并不理想,而引入相对应的虚拟指数期货进一步检验套期保值效果后,发现对风险的对冲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因此,为了有效发挥股指期货市场对于现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提高避险效率,迫切需要丰富股指期货品种,为市场提供多样化风险管理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