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ErF4体系上转换纳米粒子的制备、物理性质及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wo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镧系稀土掺杂的上转换纳米粒子由于其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的研究进展显示,它在太阳能源利用,发光显示,荧光保密编码等诸多领域都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尤其是由于镧系稀土掺杂的上转换纳米粒子有着可用位于生物光谱窗口区(650nm到1300nm)的近红外波长激发,并将激发光上转换为紫外、可见到近红外高能光发射的特点(这个波段的近红外光具有组织穿透深,不激发生物自荧光的特性),因此,其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另外,这类上转换纳米粒子具有表面可修饰性和可装载性,因此通过表面生物相容性修饰,可将纳米粒子的生物毒性降至最低。此外,纳米粒子的表面可装载性,使其很容易实现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诸多应用:多模态成像、生物示踪和成像、诊断和治疗的靶向性和可控性以及诊疗可视化等多功能性。然而,目前上转换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也受到了其上转换发光效率低、可选择激发波长有限等问题的严重制约。因此,发展新型的镧系上转换发材料的新体系、深入认识和理解上转换发光机制,对于促进镧系上转换发光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科学研究价值。  截至目前,几乎所有报道的上转换材料及其机理研究都是基于敏化离子-发光中心共掺的体系,并且由于所谓的“浓度猝灭效应”,诸如Er3+发光中心的掺杂浓度通常都被限制在3mol%以下,其它发光离子如Tm3+、Ho3+的掺杂浓度则更低。显然,如此低的发光中心浓度使其上转换发光强度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基于上述问题,在本论文中,借助于我们对“浓度猝灭效应”机理在纳米材料体系中的新认识,我们发展了发光中心Er3+离子高掺杂的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其最佳掺杂浓度高达100mol%,实现了多波长激发下的近单色高强度红光发射。进一步,我们探索了这个新体系在生物医学中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研究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结果,具体如下:  一:设计了高Er3+离子掺杂的高效上转换纳米发光的纳米新结构,新结构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质。  众所周知,受限于浓度猝灭效应,在传统的敏化离子-发光中心共掺的上转换发光体系中,Er3+离子的最佳掺杂浓度一直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不超过3mol%),即使在单掺体系中,其最佳掺杂浓度也仅仅为20%-30%(mol)。同时,我们成功地通过核壳包覆外延生长的方法,可以使Er3+的掺杂浓度突破了浓度猝灭的局限,从较低的3mol%以下提升到100mol%,并且具有高效的上转换发光以及独特的光谱性质。所获得的纳米粒子形貌尺寸均一,具有纯六角晶相,核壳结构明显,为进一步研究该上转换体系的性质和机理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  二、揭示了高Er3+掺杂的高效上转换纳米发光的纳米新结构高强度近单色红光上转换发光的新机理。  我们证实:Er3+的浓度猝灭效应是与纳米粒子中所含的缺陷数目(即,猝灭中心)相关的。通过对裸核及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稳态光谱和动力学光谱的分析,我们证明了利用核壳包覆的方法钝化纳米粒子的表面缺陷(纳米粒子中缺陷的主要来源),可以将纳米粒子构造为一个“零缺陷”的体系,从而完全地克服体系中Er3+的浓度猝灭效应,使其在上转换纳米粒子中的最佳掺杂浓度显著地提升至100mol%。并且,我们发现在排除表面缺陷效应的影响之后,100mol%掺杂的纳米材料(例如:NaErF4@NaYF4)不仅能够具有高效的上转换发光,而且由于Er3+自身的能级特性,它还同时具备多波长激发(~800nm,~980nm和~1530nm),近单波长发射(~660nm)的特殊性质。高掺杂Er3+离子核壳结构材料体系的发现,对于拓宽纳米上转换发光体系的可选择性,加深人们对上转换发光机理的认识,以及推进该材料在能源利用、保密防伪方面的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发展了基于NaErF4新体系的光学性质高度可控制的新型上转换光开关纳米结构,并证实了光控新型上转换光开关在肿瘤诊断与光动力学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  利用Er3+高掺杂核壳纳米结构发光高效、可多波长激发、单波长发射的发光特性,我们将其与传统的Yb3+/Tm3+共掺纳米结构相结合,构建了NaErF4@NaYF4@NaYbF4∶0.5%Tm@NaYF4上转换“光开关”纳米体系。通过在800nm/980nm激发波长上的切换,该体系可以实现紫外-蓝光上转换发光的“开关”过程。与传统的稀土上转换光开关体系相比较,该体系具有两个明显的优势:1)不需要采用Nd3+离子敏化,从而简化了体系的纳米结构,降低了合成难度,减小了粒子尺寸。2)解决了传统Er3+离子低掺杂体系中,紫外-蓝光区域上转换发光关闭不严的问题,实现了更严格的光谱调控。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该纳米光开关体系与TiO2光敏剂相结合,成功制备出UCNP@TiO2纳米光敏平台,并将该平台用于细胞和老鼠活体层面上的实时成像与光动力治疗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材料的光开光特性,我们可以很好的实现从给药到治疗过程中800nm激发成像和980nm激发治疗的可控分离,为生物活体成像引导下的精准治疗研究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综上,在本论文中,我们开发出了一种新颖的发光中心Er3+高掺杂的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同时具备高效发光、可多波长激发(~800nm,~980nm和~1530nm)以及单波长发射(~660nm)三个显著优点。通过对该材料的深入研究,不仅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了上转换发光的物理过程,同时也推进了该材料的应用发展。尤其是,我们利用核-多层壳纳米结构,构建了NaErF4@NaYF4@NaYbF4∶0.5%Tm@NaYF4上转换“光开关”纳米体系,成功地实现了细胞和小鼠体内的实时成像与治疗的精确可控分离,从而展示了上转换纳米功能材料在生物医学应用方面的良好前景。
其他文献
TiO2是一种间接带隙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其在自然界有三种晶型,分别是锐钛矿,金红石,板钛矿。其中锐钛矿相的TiO2材料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2005年,一杉太郎等人利用脉冲激光沉
本文研究了关联噪声和时间延迟协同作用下双稳系统的随机共振现象。分别考虑了双稳系统中引入乘性信号和加性信号情况,利用绝热近似下的双态方法和小延迟近似,得到了系统信噪比
倒车辅助系统的设计目前主要存在着两种思路,一是寄望于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的日益成熟,但这项技术要广泛应用还需要时日,在精确度和成本控制上得到较大的突破;第二是采用简单的汽车
本文研究了k-分量f-形变(非线性)三模荷相干态,其定义为荷算符Q,P与三模f-形变消灭算符k次幂(af(Na)bf(Nb)cf(Nc))k(k≥1)的k个正交归一的共同本征态。在三模Fock空间中,构造了k-分量f-形变
窄线宽光纤激光器具有低阈值、低噪声、高信噪比、高温度稳定性和便于小型化等优点,在光纤通信系统、相干检测系统、相位型光纤传感系统及光谱学等领域中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
期刊
CEPC是由我国物理学家提出未来在中国建设的可作为Higgs玻色子和Z玻色子工厂的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电磁量能器是CEPC探测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具有良好的光子重建能力、
激光pump-X光probe时间分辨X射线吸收谱,是探测激发前后体系几何和电子结构变化的强有力实验技术。时间分辨X射线吸收谱通常分析由激光激发后(laser-on)的吸收谱减去激发前(la
在过去的十几年,经过实验和理论的共同努力,粲偶素领域有了很大的发展。ηc(2S)和hc等被预言的粒子相继被观测到,同时还观测到了大量类粲偶素粒子,如X(3872)、Y(4260)等,这些粒子
现代天文学的大量实验观测证据表明宇宙中存在着大量的暗物质。暗物质问题无法用标准模型解释,是当代物理学最重大的课题之一。弱相互作用重粒子(WIMP)是目前最受关注的暗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