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磁同步伺服系统谐振检测及抑制

来源 :广东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ms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磁同步伺服系统中的机械传动装置不是理想刚体,存在一定弹性。而伺服控制为获得高响应,往往增大速度调节器的比例增益,由此会造成机械谐振,使得整个伺服系统失调。因此,采取相应的策略抑制谐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滚珠丝杠作为永磁同步伺服系统机械传动装置,分析联轴器和丝杠引起的谐振问题,并采用陷波滤波器滤除速度环路中的谐振频率,最终实现谐振抑制。论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永磁同步电机在同步旋转dq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以及矢量控制基本架构。其次,建立了滚珠丝杠弹性系统的多质量模型,并将该模型经过简化后等效成双质量模型,然后,在双质量模型的基础上,利用bode图和描述函数法分析了机械谐振产生的原因,并解析了当发生谐振时,速度调节器输出信号的振动频率近似等于系统的谐振频率,从而为后续章节中谐振频率的检测做好理论铺垫。随后,针对传统FFT谐振频率检测方法实时性较差等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ANF的谐振频率检测方法,通过对速度调节器输出信号进行实时的振动频率估计来获取系统的谐振频率,由此提高系统的谐振频率检测速度。介绍了ANF算法的原理及稳定性分析,并给出了该算法的数字化实现的推导过程。同时,针对传统双线性变换离散化方法导致的频率估计值不收敛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型双线性变换法,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最后,将ANF算法应用于数字伺服系统的谐振频率检测中,仿真验证了其有效性。此外,为了抑制谐振,本文采用了基于陷波滤波器的谐振抑制策略,简要介绍了传统陷波滤波器的结构特点,并针对传统陷波滤波器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改进型陷波滤波器,并将该陷波滤波器串入速度调节器的输出与电流环的给定之间,以滤除速度环路中的谐振频率,最终实现谐振的抑制。最后,搭建了以滚珠丝杠作为永磁同步伺服系统机械传动装置的实验平台,通过实验验证了本文谐振频率检测方法和谐振抑制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其他文献
利用生物质材料和生物质工农业剩余物制备柔性电子基板材料和超级电容器碳电极材料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不同浓度的纤维素纳米纤维
自然界中存在许多天然多孔状生物体,历经生物进化,形成了形态多样且结构复杂的多孔结构,具有优良的传热传质性能。基于多孔介质内流动和传热传质现象的研究,已在建筑节能、能源化工、食品加工、生命科学等诸多领域展开了应用,且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对所应用的多孔介质的结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开展基于仿生天然生物多孔结构的传热传质研究,对改进多孔介质结构的现有应用,降低建筑、工业等领域的能源消耗具有重要的
经实证表明,中国的股票市场的回报率并非是对称分布的,而是存在一定的偏斜,因此,不能简单地只使用收益的波动率来刻画股票的风险,需要更高阶的风险度量指标,即股票收益分布的偏度。并且,投资者们也更喜欢拥有高特质偏度的股票,这种特质偏度的风险是投资者们所喜好的,因为这可以给予他们“以小博大”的机会,所以投资者不愿意分散这种风险,以获取更大的偏度。因此,偏度与金融或不动产的彩票类型特征密切相关,并捕获了根据
伊塔洛·卡尔维诺是20世纪著名意大利文学家,他的创作有着轻盈、奇幻的风格,又富含深邃广阔的意蕴。卡尔维诺因寓言小说、实验小说以及感性诗学闻名于世。诗学创作主要以《美国讲稿》为代表,小说则呈现出动态的变化特征,前期以《通向蜘蛛巢的小径》和“祖先三部曲”等传统形式的小说为代表,中后期则通过《命运交织的城堡》《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帕洛马尔》等作品极尽文学的无限可能。以往学者对卡尔维诺小说的研究普遍呈
随着石化资源的日益枯竭,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把目光聚焦到了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上。近年来,我国速生丰产林(杂交松)种植面积广,产量高,砍伐和加工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废弃木屑,
豆芽菜是黄豆芽、绿豆芽和黑豆芽等豆芽的总称,豆芽菜因制作工序简单、营养丰富且价格低廉等特点而成为亚洲人餐桌上常见的蔬菜。豆子在发芽过程中的降解破坏了大部分胰蛋白
本文以某企业重金属及有机物污染场地为对象,通过对该污染场地的现场调查、查阅历史资料,判断污染情况,再通过合理的布点和取样,以分析检测土壤样品为基础开展场地调查工作。
新型材料银-二氧化锡量子点(Ag-SnO2 quantum dots,Ag-SnO2 QDs)、石墨相碳氮化物(g-C3N4)和磷酸银(Ag3PO4)在光催化领域各自具备不同的优劣势。本研究通过加热Ag-SnO2 QDs和g-C3N4
电火花加工是指在一定的介质中,通过工具电极和工件电极之间的脉冲放电的电蚀作用,对工件进行加工的方法。主轴旋转超声振动对提高电火花放电稳定性,增大放电间隙,提升材料去
干旱以及由此引发的旱灾自古以来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近些年来,干旱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干旱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