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简称IPO,是指股份公司委托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第一次公开在股票市场上向潜在的广大投资者发售股份,为项目投资募集权益资本。IPO抑价是指新股在上市首日的交易价格高于其发行价格,投资者能够通过认购新股获得超额报酬率的现象。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学者一直关注IPO及其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大量研究表明,IPO存在三个异常现象,即短期发行抑价、长期定价偏高和热销的发行市场。这里我们主要研究新股发行的首日发行抑价行为。我国的IPO市场已经发展了十几年,对我国的证券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也为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截至2007年底,沪、深两个市场的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总市值达32.7万亿,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40%,位列全球资本市场第三,新兴市场第一。2007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融资4595.79亿元,位列全球第一。日均交易量1903亿,成为全球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截止2008年4月底,2007年底香港市场总市值为206,975亿港元,较上一年增长55%。内地在香港发行H股的上市公司已达147家,2007年内地企业通过首次公开招股和上市后再融资活动共同筹集资金1136亿港元,占香港证券市场全年集资总额的40%;同时,内地企业的股份平均日成交额升至67亿港元,约占股票平均日成交额的49%,呈现出内地企业与香港股市双赢的局面,既使内地企业获得了自身发展所需资金、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也改善了香港股市的结构、扩大了香港股市的规模、促进了香港金融业的发展和经济繁荣。内地企业已经逐步被香港市场所认同,确立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地位,形成了一个以H股上市公司为龙头的中国概念股企业群体。股票市场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和原则,违反了它就会产生相应的危害。IPO市场和股票市场一样都需要走上市场化的轨道上来。本文就IPO产生的原因,主体和方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作了以下工作并得出了相关结论:首先,就IPO抑价的主要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列举了现在学者对国内外IPO抑价现象所做的成果,分析出IPO抑价是全球性的,在各个国家都有发生,而在发达国家成熟的股票市场抑价水平较低,在发展中国家不太成熟的市场中抑价水平较高,着重列举了我国学者对国内市场所作出的成果,结果表明国外理论并不都适合中国的国情,我国市场有自己独特的解释。其次,分析了我国股票一级的发行市场和二级的流通市场。新股发行的抑价率是由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两个方面共同决定的。我们分析了内地IPO市场的特点有:新股发行规模实行额度控制;新股发行实施审批制度;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复杂不尽合理;发行方式混乱多变。流通市场的特点有:我国股票市场是计划控制下的政策市;投资者结构不合理,羊群效应现象严重。香港IPO市场采用的混合发行的介绍和评价,并对二级H股市场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根据这两个市场的现实环境建立了多因素回归模型,分别研究了上海、香港两个范围的IPO抑价现象并得出了以下结论:国内股票市场的确存在IPO高抑价现象,而且在2001—2008年期间抑价平均水平在100%以上,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不健全、政策因素影响显著是致使我国IPO市场抑价率偏高的重要原因;而新股的市场需求水平以及投资者的套利行为因素则是决定IPO抑价率水平高低差异的重要原因。香港股票市场IPO抑价大概在20%左右,和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相似,影响IPO抑价的主要因素是供求关系和公司自身素质。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结合了国内A股和H股两个市场IPO抑价进行实证研究,以往研究中国股票市场IPO抑价现象,主要集中在大陆的A股市场上,对于香港股市抑价的实证问题,或许由于资料难以获取等原因,国内很少有人研究。本文采用多种影响IPO抑价的自变量和长时间年限的数据深入地分析了IPO抑价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指出A股和H股市场的不同特点,为国内IPO市场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国内IPO市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