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葛浩文对《生死疲劳》的英译过程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liwon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莫言(Mo Yan)的作品被译为多种语言推荐到国外,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莫言于201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此奖的首位中国作者。从翻译学的角度来看,他的小说译本在对外译介的领域中较为成功。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美国著名的翻译家、汉学家,是目前优秀的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究其成功因素,其中葛浩文的翻译功劳不可忽略。因此,本文主要考察葛浩文对莫言作品《生死疲劳》的英译过程。自翻译界提出“文化转向”以来,越来越多翻译家将视角置于适应与选择,认为翻译过程中普遍存在这两种译者的潜意识行为。2004年,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思想的启发下,正式出版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在此书中指出该理论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系统性解释了作为一个翻译理论其具备的理论理据、过程、原则、译评标准和方法。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指导下,翻译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译者的选择性适应,包括三个方面:译者需适应自身不同需求、各方面能力以及翻译生态环境。第二阶段为译者的适应性选择,要求译者主要在三个维度上进行选择性转换: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本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分析葛浩文对《生死疲劳》的英译过程,即在此过程中他是如何适应自身及翻译生态环境,后又如何在源语和译语之间通过适当的转换进行译文的选择,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体现出“译者为中心”,实现有效文化传播。结论指出,翻译适应选择论具有可行性,葛浩文对《生死疲劳》的英译实现了实质性的文化传播。翻译不单是语言间的简单转换活动,而是需要译者先适应由自身及与源语、译语一切有关要素构成的翻译生态环境,再进行适当的多维度选择性转换,才能使译本有效,达到翻译目的。本文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分析成功文学译本的翻译过程,对今后的翻译活动具有启示意义。
其他文献
作为“特殊群体”的高中复读生,在复读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来自父母、同学、社会以及自身的压力。本文基于某高中高三复读生的学习压力调查数据,了解复读生的学习压力情况,分析压力
本文综述了高温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种类、结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介绍了固体电解质、阴电极、阳电极,内联接材料的组成及制造工艺。
文章首先对德育与智育的内涵进行了概述,然后阐述了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包括智育与德育相互依存、智育与德育相互区别,最后从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彰显智育与德育融合的内在要求;
本文在分析了乡镇资产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开发了乡镇资产管理与清产核资信息系统。论述了该系统的逻辑模型、功能结构和主要实现方法。
目的研究苗药五藤散督脉灸联合功能锻炼改善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语码转换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是社会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导致语码转换的一个直接原因是语言接触。语码转换指的是一个人在两种或多种语言之间、两种或多种方言之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教育工作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以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以优化教育资源为抓手,努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切实强化教育治理能力,努力推进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