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莫言(Mo Yan)的作品被译为多种语言推荐到国外,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莫言于201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此奖的首位中国作者。从翻译学的角度来看,他的小说译本在对外译介的领域中较为成功。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美国著名的翻译家、汉学家,是目前优秀的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究其成功因素,其中葛浩文的翻译功劳不可忽略。因此,本文主要考察葛浩文对莫言作品《生死疲劳》的英译过程。自翻译界提出“文化转向”以来,越来越多翻译家将视角置于适应与选择,认为翻译过程中普遍存在这两种译者的潜意识行为。2004年,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思想的启发下,正式出版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在此书中指出该理论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系统性解释了作为一个翻译理论其具备的理论理据、过程、原则、译评标准和方法。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指导下,翻译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译者的选择性适应,包括三个方面:译者需适应自身不同需求、各方面能力以及翻译生态环境。第二阶段为译者的适应性选择,要求译者主要在三个维度上进行选择性转换: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本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分析葛浩文对《生死疲劳》的英译过程,即在此过程中他是如何适应自身及翻译生态环境,后又如何在源语和译语之间通过适当的转换进行译文的选择,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体现出“译者为中心”,实现有效文化传播。结论指出,翻译适应选择论具有可行性,葛浩文对《生死疲劳》的英译实现了实质性的文化传播。翻译不单是语言间的简单转换活动,而是需要译者先适应由自身及与源语、译语一切有关要素构成的翻译生态环境,再进行适当的多维度选择性转换,才能使译本有效,达到翻译目的。本文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分析成功文学译本的翻译过程,对今后的翻译活动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