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翻译观点认为翻译是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简单转换,但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发展,其中心逐步转移到文化层面,即翻译应该完成从源文化到目标文化的转变并使之符合目标文化以及社会意识形态。比利时翻译学家安德烈·勒菲弗尔首次提出翻译操纵理论,即译者在处理原文以及生成目标文本的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对原文进行操纵。这种操纵体现为译者的文本选择、翻译策略和目标文本的传播等。该理论提出了操纵译者的三个要素,即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操纵译者的翻译选择。2012年莫言成为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他的作品受到众多国内外译者和读者的喜爱,并被翻译为英语、法语、瑞典语等多个语种。在众多译者中,美国翻译家葛浩文是翻译莫言作品最多也是最成功的英译者。他翻译的《生死疲劳》在2008年于美国出版之后荣获了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这对于我国文学作品的传播具有重大意义。作为一部探讨中国农民与土地之间关系的小说,其译本的出版引起很多西方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关注。葛浩文对于莫言作品在西方的传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生死疲劳》译本可以发现葛浩文的译作与原著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这是因为葛浩文在其翻译过程中受到其所属社会的意识形态、诗学及赞助人等因素影响而对原文进行了操纵和改写。本文以翻译操纵理论为基础,以葛浩文的《生死疲劳》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列举例子深入分析了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受到的操纵以及他对译文的操纵。葛浩文译作在西方取得重大成功离不开他对中美文化的深刻了解以及赞助等支持。因此他在翻译过程中既保存了某些原文特色之处,同时对于不符合译入语文化的部分内容作了改写。本文描述了操纵理论对译者造成的影响,同时总结了一些翻译策略以及该理论的优势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