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超导涂层导体和线圈的层离与载流退化行为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k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代高温超导涂层导体以其优异的载流能力和较高的上临界磁场,在超导电缆、高场磁体、核磁共振磁体和发电机等电磁设备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陶瓷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特殊的晶格取向,二代高温超导带材被制备成多层复合结构。但在复杂的极低温、强磁场环境下,涂层导体带受到热应力、电磁力和机械载荷的作用,极易引发层离现象。由于陶瓷氧化物固有的脆性,层离发生在超导层内或附近,从而引起严重的载流性能退化,直接对超导电磁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产生威胁。本文围绕二代高温超导涂层导体的层离问题,开展了超导带层间强度的分析、研究了电磁加载环境下堆叠超导带的层离演化,探讨了低温冷却后超导线圈的层离以及层离所造成的载流退化问题。首先,基于双线性牵引分离本构建立了二代高温超导涂层导体的剥离模型,分析了在集中力作用下超导带的层离演化过程,并给出超导带的剥离强度。在只考虑稳定层弹性变形情况下,将剥离模型与理论解析进行了对比验证。详细分析了界面断裂特征、层离演化模态和稳定层的塑性变形程度。讨论了弹塑性变形、剥离角度、断裂能释放率、层离拉伸强度和稳定层厚度对剥离强度的影响。此外,针对二代高温超导带复杂的层合制备过程,建立了热残余应力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热残余应力随热处理温度的变化。最后考虑了热残余应力和基体层厚度对剥离强度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剥离应力仅作用于裂纹尖端,容易对超导带造成破坏。剥离强度是稳定层弹塑性变形和界面断裂能综合作用的结果。热残余应力使得剥离强度降低了20%。剥离模型同时揭示了减小基体层厚度,不会降低超导带的层离强度,且基体层最优厚度为20-30μm。其次,基于电磁场数值计算的T-A方法和内聚力模型,建立了堆叠超导带的电磁层离演化模型。对于简单的超导薄膜-基体系统,分析了外加电流激励下,超导层/基体界面处剪切应力分布特征,并将界面应力与理论解析解进行了对比验证。随后研究了单个超导带和多层堆叠超导带在输运电流和外加磁场作用下,超导层内的电流密度分布、磁场分布和电磁力分布特征。在完全约束和部分约束情况下、分析了界面应力的变化。仿真结果表明,单个超导带和堆叠超导带在自场条件下输运电流时,电磁力较小,对界面断裂的影响可以忽略。而在外加磁场作用下,超导带内的电磁力可以达到层间强度的量级,有可能引发层离现象。且堆叠超导带的层数和外加磁场角度对堆叠超导带的损伤具有显著影响。最后,在磁体线圈层级,建立了热-力-电-磁模型,分析了环氧树脂浸渍超导磁体线圈在极低温工况下的层离与载流退化问题。通过求解傅里叶热传导方程,给出了超导线圈在液氮池中的温度变化和温度分布。同时,基于弹性理论和混合态牵引分离本构,分析了超导线圈内部热应力和粘聚层界面应力的分布。此外,采用T-A方法求解了稳态的超导线圈电磁场分布问题,并考虑了层离对超导带临界电流密度和n值的影响。最终得到了超导线圈的E-I特征曲线,以临界电流和n值为依据,分析了超导线圈随匝数的退化程度。仿真结果表明,径向热应力局部超过了超导带的电学层离强度,造成超导线圈临界电流密度和n值的退化。超导线圈的匝数越多,内部产生的热应力越大,超导线圈的载流退化程度越高。通过调节绝缘带和环氧树脂的厚度可以减小超导线圈的载流退化程度。
其他文献
风沙运动通过在海岸与干旱地区形成沙丘、沙波纹影响地球表面形态,沙尘的输运也影响着气候、生态系统、水文循环以及地球系统的其他部分。沙粒与床面的碰撞过程是风沙运动研究的重要部分。本文通过实验及数值模拟对粒-床碰撞过程进行研究,定量表征了反弹、溅射颗粒在不同冲击条件下起跳物理量的分布情况。给出了适用于沙粒的击溅函数,并将坡度的影响加入其中。此外,在数值模拟中,通过起跳角度的分布形态的变化给出了表面蠕移运
输运过程,特别是扩散过程,在物理和生物系统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布朗运动(正常扩散)在扩散领域中占领着独一无二的主导地位.然而,在最近几十年里,非布朗运动的扩散(反常扩散)在实验中被大量地发现,并越来越强烈地撼动了布朗运动的绝对统治地位.布朗运动具有遍历的性质,即时间平均等于系综平均.而人们发现的大量区别于布朗运动的反常扩散过程,往往是非遍历的.进一步地,人们在研究反常非遍历的扩散现
新童年社会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依然处于边缘地位,其研究内容包括:"社会中的儿童"研究;"儿童的社会"研究;新童年社会学的本土化研究以及理论化探索。超越长久萦绕新童年社会学的二元论述是其实现理论突破的重点。反思西方新童年社会学理论框架解决中国童年问题的适切性,与社会学等其他学科进行沟通与交流,逐步形成研究网络,与以西方为中心的新童年社会学研究进行理论对话,进而推动新童年社会学研究的理
唯象强子物理的研究对人们理解QCD非微扰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近年来实验数据的不断积累,目前实验上在寻找包括重味介子的激发态、重味重子以及四夸克态和五夸克态的候选粒子的课题上都取得了非常重要的进展,这些实验进展为唯象强子物理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本论文中,我们先从SU(3)对称性的角度,利用色磁相互作用模型,系统地研究了构型为QQQq四夸克态的质量谱,这其中包括明确的四夸克态ccbq
拓扑磁性结构由于其热稳定性高、尺寸小、状态特征多样化等优点,有望作为高密度非易失性磁存储器、信息处理器、传感器等新型磁电功能器件的基本单元,从而解决当前磁性器件的性能瓶颈。对拓扑磁孤子的磁电特性和电场可控性的探索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对磁性结构的拓扑相变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还可以为下一代自旋电子器件的发展提供新的开发思路。得益于拓扑磁性结构中磁序的非共线分布及其衍生的磁电相互作用,基于inverse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相对析取语言(即r-析取语言)与相对正则语言(即r-正则语言)的研究,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讨论了涉及i-析取语言的某些分解,并利用这些分解实现了真i-析取语言类的纵向分类.第二个部分给出了析取辖区和f-析取辖区的几个新的刻画,开发了完全稠密语言和solid码的一些新性质,并证明了自由幺半群上不存在含有完全稠密同余类的同余.第三个部分讨论了与内缀码,前缀码和后缀码分别对应的三
自旋电子学的研究旨在将自旋自由度加入传统电子器件,探索利用电子的自旋属性代替电荷功能实现信息记录、操作与读取的可能性,从根本上解决集成器件的高能耗问题。磁性异质结构是由磁性金属(FM)或磁性绝缘体(FI)与非磁性金属(NM)组成的复合结构,能够同时实现自旋流的产生与探测。它不仅是研究自旋输运相关现象的理想体系,而且是各种自旋电子学效应得以功能化的核心部件。在前期关于磁性异质结构自旋输运研究中,人们
自旋波(磁子)在信息处理和传输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但其低激发效率和高耗散强度限制了它的实际应用。同时,传统的微波器件也面临着芯片微型化的挑战。而在单晶衬底上传播的声波(声子)具有低耗散特性、短波长(GHz频率的典型波长在微米量级)、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等优势,更适用于通讯和信息处理。如果利用声子作为信息处理和传递的手段与载体,则有望得到新一代低功耗、高效率、微型化的移动通讯芯片。因此,实现声子与磁
伴随着人类知识范围的扩展,非线性科学的地位不断上升。由于非线性模型并不满足叠加原理,不能通过对问题的简单分解来进行量化分析,因此不存在一般的获取精确解的解析方法。为了求解非线性问题,数值计算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惟一可行的选择,并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另外,实际问题还要求可在复杂区域上执行的算法,而目前的传统方法难以同时处理发生在复杂区域上的非线性问题。注意到本研究组在先前工作中提出的小波方法具有求
在过去二十年,Schrodinger系统在Bose-Einstein凝聚和非线性光学等物理问题中有重要应用,因此引起了许多数学家的极大兴趣.在本篇博士学位论文中,我们主要利用变分法和椭圆方程理论研究局部和非局部的Schrodinger系统正基态解的存在性及其渐近行为.在第一章中,我们介绍研究问题的背景和研究现状,同时列出了本文的主要结果.在第二章中,我们介绍本文所用记号和预备知识.在第三章中,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