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企业金融化、高管激励与R&D投资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c_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而科技创新能力又是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它不仅关系着企业本身的竞争力强弱,企业效益的提升,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着国家在全球分工体系、贸易体系中的地位。因此,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R&D投资,正是其自主科技创新的必要支撑。近来,金融投资和房地产业持续火热,收益可观;反观制造业,伴随着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率放缓的大趋势,大部分企业饱受竞争激烈、经营成本上升、产能过剩的冲击,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实业投资率逐渐下降。一些企业为了实现短期业绩的提升,被迫调整原有的投资盈利模式,在丰厚利润的驱使下将资金转投至金融市场以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进而产生了制造业企业金融化的现象,企业希冀以金融化来改善企业绩效,但由此却大大挤占了原本应用于主营业务改进、产品科技研发部分的投入,企业的R&D投资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高层管理者作为现代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主要策划者和实施者,是R&D投资的重要推动角色,同时也是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的主要矛盾对象,引入高管激励制度来调节制造业企业金融化行为对R&D投资的不利影响,具有合理性。通常来说,企业制度两权分离决定了股东们更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希望管理层更多地考虑到企业的长期向好;而管理层则更关注短期业绩水平,倾向于通过多元化经营、多渠道投资,最大化显现自己的汗水和成绩。正是利益观点的冲突导致企业经营理念出现分歧,管理者更倾向于追逐金融市场的高收益进而减少企业的R&D投资,这种短期化投资行为严重损害了股东们的利益。通过引入合理的公司治理机制能够有效降低两权分离带来的代理成本,引导管理层减少短视行为,更有动力为企业长期价值最大化付出努力。因此,本文引入高管股权激励和高管薪酬激励,研究其对制造业企业金融化与R&D投资关系的影响。本文选择以2013-2020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为样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探究制造业企业金融化对R&D投资的影响,同时按照企业金融化投资动机和持有的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将金融资产分类系统对比,研究作用差异;再引入公司治理层面的高管股权激励和高管薪酬激励机制,考察调节效应是否存在以及各自的作用机制;最后将数据划分为国有组和非国有组,探究上述作用机制是否有差异,为现实中依照企业产权特征进行投资规范以及高管激励政策的制定实施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实体制造业企业金融化会显著抑制R&D投资,明显挤出了企业的研发创新投入;(2)企业持有流动性较强的短期金融资产不能为R&D投资提供显著的现金流支持,所谓的“蓄水池效应”并未得到证实;而持有流动性较差的长期金融资产则更加显著地表现出对R&D投资的“挤出效应”;(3)结合公司治理机制层面,从高管薪酬激励和高管股权激励两个维度分别考察其调节效应的作用差异,得出高管薪酬激励机制明显强化了制造企业金融化对企业R&D投资的抑制作用,发挥负向调节的效果;而高管股权激励机制则有效削弱了制造企业金融化对R&D投资的抑制作用,发挥正向调节的效果。(4)将样本整体按企业产权的性质进行分组比较,发现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无论是国有性质还是非国有性质,制造业企业金融化对R&D投资都呈现显著的“挤出效应”;并且在二者的负相关关系中,股权激励机制的削弱效果在非国有企业中更加明显,可以有效克服管理层个人短期利益和企业长远发展之间的冲突;高管薪酬激励的强化效果在国有企业中更加明显,加强了企业管理层利己短视的行为,使得其R&D投资意愿更低。本文的研究是基于2013年制造业行业划分标准执行以来到2020年的最新财务数据,以企业金融化的资金储蓄动机和投机套利动机为基础,进行横向系统比较,探究长短期金融资产的持有是否会因不同的动机对R&D投资产生不同的影响,具有创新性。同时,引入高管股权与薪酬激励作为调节变量,能够全面对比高管激励机制的不同调节效果。为制造业企业提高R&D投资水平,优化实体制造业企业投资行为贡献了力量。最后,本文依据研究结果从制造业企业和政府部门两方面提出建议。制造业企业应审慎实施企业金融化战略,通过合理的资金管理,为企业研发活动提供良好的支撑环境。同时优化高管激励政策,尤其是国有企业在实施薪酬激励机制的同时,应警惕较高的薪酬激励所带来的利益冲突问题,通过有效监督以及在激励契约中增加技术创新导向型考核指标,充分调动高管人员R&D投资积极性。在非国有企业中对高层管理者以及研发人员积极实施股权激励,实现利益联动。相关政府部门则应该加快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完善金融市场制度,维持稳定合理的金融市场收益水平,减少套利机会。同时加强政府引导与监督,大力打击制造业企业金融化投机套利行为,鼓励帮扶企业加大R&D投资力度,积极开展探索式技术创新,实现企业本身和国家经济高质量高标准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自从激光技术出现以来,非线性光学飞速发展。作为非线性光学的重要分支,三阶非线性光学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研究和制备新型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对于光通信、光信号处理和光存储等光子学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二维层状材料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和电子结构,在非线性光子学的应用领域大放光彩。石墨烯作为一种典型的二维材料已经应用到众多领域。由于石墨烯的高载流子迁移率和宽带吸收等性质,科研人员致力于石墨烯在非线
学位
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Emitting Diodes,QLED)因其发光波长连续可调、色纯度高、色域广、亮度高、稳定性好等优点在新一代照明与显示领域备受关注。因此,国内外对此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包括材料合成、器件结构的优化以及界面修饰等,使器件的外量子效率(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EQE)、亮度以及寿命等参数得到明显提升。截止目前,绿
学位
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和能源的日益短缺,人们对使用清洁能源的呼声越来越高。太阳能作为一种绿色、可再生能源,其充分开发和利用,必将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太阳能电池作为太阳能的一种利用方式,近年来备受关注。商业化的碲化镉(Cd Te)、砷化镓(Ga As)和铜铟镓硒(CIGS)的光伏器件效率已经达到了22.1%、29.1%和23.4%,以硅材料为核心的晶硅、多晶硅和非晶硅太阳能电池,效率分别达到了2
学位
半导体量子点(QDs)由于具有发射波长可调、稳定性好、色纯度高、可溶液制备、制备成本低等优势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目前,高性能、高稳定性的电致发光器件主要以Cd/Pb基量子点为发光材料,但Cd/Pb元素的高毒性严重威胁着环境和人类健康,是实现工业化应用的主要障碍。因此,近些年来无重金属量子点发光材料成为研究者广泛关注的目标。其中InP基发光材料不仅具有较大的激子玻尔半径(10 nm),并且具有与
学位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数字化技术不断重塑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尤其在2020年以后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各行各业的企业运营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各项经营活动都向线上转移,数字技术成为企业商业化的核心元素。对于寿险企业而言,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正是依靠不断兴起的保险科技进行发展。而寿险在当今人们生活中重要性愈发凸显,寿险保费收入在我国总保费收入的比重也逐年上升,在2020年甚至达到了73.64%,说明人寿保险
学位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的迅速发展,需要数以十亿计的传感器获取准确可靠的物理信息。作为最重要的传感器之一,光探测器在自动控制,光度计量,激光稳瞄,红外成像等领域起到关键作用。目前的光探测器大多依赖线路供电,这不但浪费资源而且增加了光传感系统的体积、限制了光探测器的移动性和独立性。在一些不便铺设供电线路的场景中,使用电池供电是一种常见的替代方法。但电池的使用不仅限制了光探测器的使用寿命,且
学位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仅决定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对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转变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企业“大而不强”,产品附加值较低,在全球产业链高端领域缺乏话语权。拥有核心技术,以质取胜才是提高竞争力、实现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所在。加快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企业不断突破关键领域技术难关,解决“卡脖子”问题。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可以通过内部自主研发和外部技术引进两条途径提高企
学位
量子点(QDs)是一种可溶液处理的纳米级晶体半导体材料,由于其具有窄发射峰、宽光谱可调性和高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 QY)等光学特性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量子点的发光二极管(QLED)在色纯度、响应时间和色域等方面比现有的显示与照明技术更具竞争力,并且在柔性可穿戴设备、低功耗和高色纯度方面存在着巨大潜力,因此被认为是新一代高性能显示和照明技术的有力竞争者。实现显示与照明应用需要红绿蓝三基色的原
学位
近年来,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2021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01亿人,占总人口的14.2%,已经进入“老龄社会”阶段。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不仅表明了我国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同时也意味着劳动力的养老负担加剧,养老问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随着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比例的不断上升,该群体上升会导致社会对于照护需求上升。根据《2018-2019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目前在老
学位
纳米酶是一类可模拟天然酶催化活性特征的纳米材料。与天然酶相比,纳米酶具有稳定性好、制备容易、价格便宜和可适用范围广等优点,深受化学、材料学、生物学和医学等学科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有望成为新一代模拟酶。然而,纳米酶受困于催化活性较低、催化机制认识不清晰、应用研究深度与广度有限等问题,使得它尚未能作为天然酶理想取代物而发挥最大优势。因此,设计出高类酶催化活性的纳米材料,研究其催化活性机制与探索其更宽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