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的特别”——略论鲁迅小说叙事角度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jie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鲁迅是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对于现代小说的贡献无人能及,而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界对其小说的研究和关注也一直没有间断。近年来,随着西方叙事理论的引进,研究者纷纷把目光转向小说的表现形式上来。本文选取从叙事角度入手,分析鲁迅两部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中的全部作品,以期把握其小说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从叙事人称上来说,本文从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个方面具体解读鲁迅小说。在第一人称的作品中,鲁迅小说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分别是反讽的第一人称叙事、归乡的第一人称叙事、认同或忏悔的第一人称叙事以及追忆式的第一人称叙事。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这种限制叙事的手法是对中国传统小说的重大突破,它体现了整个小说世界已从非个性介入发展到了个性介入,它也呈现了小说艺术由非审美的自发到审美的自觉的过程。  在鲁迅第三人称叙事的作品中,同样体现了对传统艺术手法的突破,本文重点分析了两点,首先作家运用第三人称的限制视角进行戏剧式场景展示,甚至还采用纯客观的叙事手法来表现强烈的戏剧冲突,另外,鲁迅在全知叙事视角中着力进行心理分析和描写,体现了他对国人灵魂的关注和拷问。  从叙事角度入手,通过小说技巧的分析,我们可以探寻作家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本文第三部分分析了鲁迅小说的蕴涵。首先作家个性的介入,丰富了叙事者“我”的形象,它也体现了作家作品的发展脉络;其次,从叙事角度来看,鲁迅又是小说新形式的先锋,他带来了小说格式的多样性;最后,从叙事角度的变化中,可以发掘鲁迅小说的主题,尽管小说的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但启蒙和反思是两部小说集的内在精神主线。  总之,通过对叙事角度的精心安排,鲁迅小说从形式到内容都呈现出了现代性的特质。
其他文献
新世纪文学在现当代文学厚重土壤上渐次延伸,传统的力量始终相伴前行。自“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农民与乡村一直是文学的主要表达对象,数千年农耕文明传统是其稳固而深厚的
【病例1:】  妈妈带着7岁的女儿来到医院,主要是因为两周来孩子的咳嗽总不见好。治疗咳嗽的药物吃了不少,可效果却不明显。  【检查与诊断】询问孩子得知,咳嗽是孩子自己主动的。他总觉得有东西贴在喉咙上,咳嗽几下可缓解这种不适。经检查发现,除了孩子咽部有些红肿外,未发现其他异常,最后诊断孩子患的是咽炎。  【治疗与护理】服用治疗咳嗽的药往往不如服用润喉或消炎的含片效果好。虽然这种咽炎引起的咳嗽不伴有其
上个世纪90年代末,70后作家以非常另类的姿态登陆中国文坛,一批美女写手扯起了身体写作和个人化、欲望化写作的大旗,仿佛一个个巨大而美丽的爆竹被引爆,一时间浓烟滚滚,山头
1 等箫剑扬找到连长的时候,晚霞已经燃遍了天际。连长趴在一块被踩倒的棉花地里,脸扭向东面,眼睛半睁着,无神地望向远方。只见他的背部满是三八枪刺刀留下的密密麻麻的刀口。  2 “嗖!”有个东西从头上飞进了弹坑,日军官以为是扔进来的手榴弹,玩命地向坑外跃去。他刚露出半个身子,就被一颗呼啸的子弹穿透了脖颈……其实,那飞进来的手榴弹不过是个普通的军用水壶……  3 终于,河对岸的土路上出现了日军的一个小辎
徐刚以对人类命运终极关怀的绿色情怀,创作了一批反映绿色主题的“生态报告文学”,表达了对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人性生态的终极关怀和深切忧患。他是一个文体意识很
中国文学具有极其深厚的乡土文学传统,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在一定的意义上也是一部乡土文学史。当历史开始新的纪元,进入新世纪后,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断裂的社会,处在前现代、现
在对福克纳研究的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尽管有不少学者对福克纳与基督教两者之间影响关系论述较多,但是从宗教与文学的视角具体涉及到清教主义与福克纳的并不多见。本文在前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