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室性早搏三维标测下电压标测的特征。室性早搏(PVC)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常规心电图检查中,期前收缩约占14%,其中一半为室性早搏,是仅次于房性早搏的一种常见心律失常类型,位居第二位。据国内外多项研究发现,在正常人群组中室性早搏的发生率为68%,在器质性心脏病组中,室性早搏的检出比例为8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室性早搏不仅见于正常人群(包括各个年龄组),而且更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室性早搏可以长期存在并呈间断发作,引起患者心慌、咽紧等不适。尤其是频发室性早搏,有潜在诱发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容易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或工作。频发室性早搏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器质性心脏病致室性早搏的复杂性,本文只探讨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在非器质性心脏病中,室性早搏的起源点不同,发生机制不同,预后不同,排除电解质紊乱、自主神经张力变化、药物作用等心外因素的影响,剩余的室性早搏的治疗需要射频消融治疗去除病灶,从而获得临床治愈。而不同来源的室性早搏可能存在不同的消融方法。故此不同起源的室性早搏,预示着不同的治疗方案。既往已探讨过多种消融手段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经实践证明是有效的,且预后良好,因此消融术已成为目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激动标测与起搏标测结合临床已有部分研究,探讨了两者合用带来的获益。但激动顺序标测、起搏标测联合电压标测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尚较少。以往电压标测研究多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尤以ARVC较多,多用来标测瘢痕区,脂肪浸润的程度,评估心肌存活比例,探讨心功能的影响。近来有研究发现仅有少部分病例,对很少一部分的总结,纳入的研究方向多在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对于左室流出道、主动脉窦、左室乳头肌、二尖瓣环等处来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是否能够应用尚未见临床报道。本研究探讨多种标测手段治疗室性早搏,减少手术和X线曝光时间。方法:选取阜外医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室性早搏105例,术前停服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据心电图定位分析考虑右室流出道来源的穿刺右股静脉,考虑左室流出道或主动脉窦来源穿刺右颈内静脉、右股内静脉、右股动脉;常规置入HIS电极和/或CS电极导管以及消融大头导管,X线透视辅助消融导管到位。介入操作过程中对于穿刺股动脉的首先给予2000U普通肝素静注,以后补充1000U/H。以CARTO3为导航,室早下激动标测建立右室流出道或左室流出道或主动脉窦三维激动动图,激动标测下确定室早的靶点位置。对于室性早搏较少者,以起搏标测进行定位,起搏标测的12导心电图特点应与临床上患者自发的室性早搏的12导联心电图相同或者近乎相同,或者12个导联中至少10个以上导联匹配;激动标测的靶点图要求较自发室性早搏QRS波群提前20ms以上。于左右室流出道标测无理想靶点的,进行主动脉窦标测。消融设定温度43℃,消融功率20-25W,冷盐水灌注流量17ml/min,如放电30s无反应则重新标测,若消融有效,则围绕靶点扩大消融面积,巩固180s。Carto3指导下激动标测、起搏标测消融室性心律失常,通过carto3系统将三维激动图转换为三维电压模型,研究消融靶点在电压模型上的分布。并比较左室系统来源、右室系统来源及主动脉窦来源的室性早搏的消融方法,记录手术时间,记录X曝光时间。结果:定义电压<0.5m V的异常心内膜区域为致密疤痕,位于正常心肌和疤痕之间的区域为移形带,电压在0.5-1.5m V。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源成功消融靶点位于电压移行区48/48占100%,游离壁起源室性早搏消融靶点电压移行区12/14占85%,左室流出道、主动脉窦室性早搏多在非移行区,或者在高压区或者在低压区。结论:激动标测、起搏标测联合电压标测提高右室流出道起源室性早搏消融显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X曝光时间;此方法用于左室流出道及主动脉窦区室性早搏未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