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提供的会计信息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我国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需要,我国于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谨慎、适度的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这既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计量方面的趋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会计理论、会计技术进步的产物,自其产生至今,一直是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褒贬不一。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更加激化了这种争论,其存废成为新一轮争论的热点话题。基于上述背景,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主要采用了规范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为辅,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公允价值的产生和概念出发,系统地研究了公允价值当前应用的状况,并对我国今后会计工作中公允价值实践应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综述了公允价值的应用现状,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梳理。其次,介绍了公允价值的产生及其含义。公允价值从产生到目前为止有多种定义,本文在分析当前最有代表性的公允价值定义的基础上,界定了公允价值的内涵,认为公允价值是计量属性,但是其并非特指一种计量属性,而是一个组合的概念,并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达出来。第三,本文对中国会计准则和美国、国际会计准则中应用公允价值的情况进行比较发现,我国在公允价值应用的范围、程度、可操作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市场环境、制度、会计准则以及会计人员素质等不同引起的。第四,本文对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认为,我国上市公司有可能存在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的问题。最后,本文结合以上分析,提出了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政策建议,认为我国应该从市场、制度、会计准则和会计人员等方面进行改革完善,为公允价值的应用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制度基础,并使公允价值的应用效果反哺市场。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公允价值是经济发展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产物,尽管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系列问题,但是不可以因噎废食,应该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完善公允价值的应用;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要加强市场和相关制度建设,避免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操纵,规范公允价值的应用;在我国应用公允价值的过程中,要考虑中国的国情,不能照搬照抄国外的经验。